学习提要
教师作为参与者,意味着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者,或者说学习者群体中的一员展开行动;意味着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课题并在共同探究中了解学生探究的特点,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学期,某中学初一(1)班选择的探究主题是“对博士成长历程的调查”。这个问题的提出源自刚刚转来的一位新同学。他来班上没多久,大家就了解到,他的伯伯是位博士。而博士对于初一(1)班的同学们来说,还很遥远,也很稀奇。
在与学生的谈话中,班主任叶老师很快发现了这一情况,并专门安排了一次班会讨论这一话题。从学生的发言中,叶老师发现,“博士”在学生的眼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同时也发现学生其实是很渴望了解博士的学生时代的。于是,在叶老师的建议下,班级里有一组学生确定了这一研究主题。
确定了主题后,学生想到的第一个研究途径就是去采访博士。叶老师对学生的方法表示了赞同,并提醒学生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貌,分工协作,做好采访记录,采访后要及时整理记录。同时叶老师还表示,如果他们需要的话,她也可以和他们一同去,还可以为他们提供设备。
我们或许要问,综合实践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叶老师的参与是否有必要呢?如果可行,又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呢?
第一次采访结束后,学生聚在一起,对采访的内容进行讨论、整理和归纳,形成了采访记录。叶老师也参加了学生的讨论,和上课不同的是,整个过程中,学生自由而尽兴地讨论着,丝毫没有把叶老师作为课堂上的教师、知识上的权威。(www.xing528.com)
讨论中,学生发现,他们对博士伯伯的有些话不理解,比如他说:“我的成绩始终在第一名后面,最后一名的前面。”这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他能成为博士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最后学生们将这两个“难题”抛给了叶老师。结果叶老师和他们一样不知道,但叶老师建议他们可以总结第一次采访的经验和教训,再进行第二次采访,并建议他们详细地设计第二次采访的内容。学生们对采访的礼仪、程序、内容等进行了设计,并决定把第二次采访做成一次深度访谈,主题定为“成为博士的关键因素或转折点”。
学生邀请叶老师共同参加了第二次访谈活动。
第二次的小组讨论,学生都很兴奋,大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博士身上有很多优点,但也并非十全十美,博士离我们并不遥远。讨论中,叶老师作为参与访谈的一员,也谈了自己的体会。叶老师提到,希望学生注意到博士伯伯谈到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本书在他成长中的重要影响,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找到一个学习的榜样,一种激发学习的动因。
教师作为参与者,意味着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者,或者说作为学习者群体中的一员展开行动。就如同前面的案例所显示的一样,教师参与小组中的讨论,但并不被看作特殊人物——课堂上的权威者;在小组中只是像其他成员一样提出建议,而不是发布命令或指挥。这样一种角色似乎彻底抹平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身份边界,但实际上,双方在参与中的使命并不完全相同。
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起摸爬滚打的教师,肩负着双重的使命。第一,与学生一起探究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具有开放性,覆盖的知识面往往很广。对于从传统教师教育体制和课堂教学状况中走出来的教师而言,在很多课题面前几乎和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探究,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改善能力结构。可以说,这一使命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第二,在共同探究中了解学生探究的特点,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背后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学生还难以把握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而了解新事物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亲身去参与它、体验它、反思它。借助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习的了解,反观教师的指导干预,进而改进自己的指导。这一点是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参与者所独有的使命。
教师在参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又要不时提醒自己的教师身份,既要意守又不可执着。不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就不能做到真正平等地参与;不提醒自己的教师身份,有时又会错过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机会,同时也遗漏了反思教学的机会。总之,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既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又是创造自己的教学的过程,而连接这两者的,便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的增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