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作文指导教程: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写作效果

小学作文指导教程: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写作效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要素的积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积累的理念。二年级是三年级习作前蓄势待发的准备阶段,鼓励引导学生丰厚语言积累是与写作教学相关的大事。

小学作文指导教程: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写作效果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不是作文本身能够解决的。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阅读教学重在讲“如何读”,作文教学重在教“如何写”,在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就是要求教师要努力将“会读”和“会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于宽松、自由、无形中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阅读量增加与写作水平提高成正比,要重视阅读,鼓励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知识面,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除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应当读写结合,大量阅读,适当练写。广泛地阅读,可以给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勤写勤练,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发现阅读的不足并为读引路。很难想象不下水的游泳冠军和不苦练的神枪手,只有经常动笔,反复推敲,不断探索,才能从不会写到能写,从能写到会写。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把握读与写的关系十分重要,多写多读,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心领神会,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这都是写作教学的基础。总之,读写就如空中的比翼鸟,只有双飞才能幸福。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要素的积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了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积累的理念。如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1.教会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词汇和句子是写文章的砖瓦材料。教师要热情鼓励,积极调动,引导学生精心细致地阅读课文,全面积累语言材料,这是为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的大工程。美文美读,要在对课文的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比如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先说识字能力,单纯地去记忆单个的字是很容易忘记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有意义地识字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小学生识字教学总是伴随着阅读教学来进行的。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认识生字,理解巩固学过的字,以此来延伸对词、词组的学习和积累,进而学会连词连句,学会积累好词好句,最后学会连句成段,学会积累佳段美文。而字、词、词组、句、段、短文等的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简单到复杂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正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正如前面章节所述,识字能力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字词的掌握和运用、句段的训练和运用正是学生写作语言材料积累的基本要素之一,这是学生有工具可用的保证。

例如低年级孩子掌握的词汇还很有限,这也限制了他们畅快、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二年级是三年级习作前蓄势待发的准备阶段,鼓励引导学生丰厚语言积累是与写作教学相关的大事。教材中在课后和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部分中都安排有词句的积累内容,教师不单要引导学生积累这些书上提供的素材,还应鼓励学生从书上拓展开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更多的词语、成语等,也可开展词语接龙、成语淘汰等比赛,比比谁的语汇丰富。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所积累的语言材料,对在课上、课下和作文中能使用新词语的同学进行表扬,一定会帮学生树立起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长期的大量阅读中去进行写作语言的储备,同时,丰富积累的形式。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掌握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在写作技巧上受到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良好习惯,中高年级还可指导学生做批注,准备专门的抄写本坚持摘抄精美的词句或写读书心得等,使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同时,经常在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或展示活动,以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提高读书的质量,在以读促写、以读带写的读写实践中丰厚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例如,二年级孩子虽然还小,但是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了,只要老师多加宣传,经常鼓励表彰,再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读书收获的平台,小孩子们会更容易被调动起热情,把读书作为时尚。将活动坚持下来,就会慢慢帮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甚至使读书成为孩子们的爱好。在低年级,不必管学生看的什么书,也不必担心他看不懂,只要他看的是自己爱看的,坚持看,就一定会使他有所受益,增进积累。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已经坚持到三年级。班内每周五有一个固定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收获,感受读书的成功和快乐。到三年级,活动已基本完善成形,师生称为“诗书会”,分为唐诗、宋词、儿歌、故事、成语、知识、笑话和其他八项内容,逐项展示、比赛,最后由全体同学评选知识最丰富的“小博士”,担任下次“诗书会”的主持人。每周都展示在课外阅读中的新学内容,不能和以前的重复,这就促使学生都积极地阅读,认真地积累。现在读书已经成为这些三年级孩子最自觉的习惯,写完作业后或上自习时,他们都会非常自觉地看课外书,星期五的诗书会也成了他们每周的期待。

2.鼓励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语文素养起码涉及了遣词造句、生活体验、情感认识等多方面,如果没有表达的欲望,也没有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再不具备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经验,谁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巧妇再懒得舀米、淘米、升火、做饭,那么饭无论如何也在巧妇的手中熟不了。因此,教师既要帮巧妇准备下锅的米,又要帮巧妇寻找做饭的心情。这个比喻用在学生作文中,就好像我们在作文课中经常听到的学生的苦恼:“我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写!”“我一件难忘的事也没有!”“我长这么大,也没出过什么值得写的大事呀!”学生的写作储备是空虚的,欠缺的是知识底蕴,是对文学、对生活的积累。所以,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从根本上去做,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感悟生活,沉淀知识,也就是帮学生积累语言,也积累生活。而如果单单只靠我们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无论教师如何巧妙地指导,也不可能顿时让学生妙语连珠,丝丝入扣。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聚焦于作文课堂,还应重视学生作文课以外的相应训练。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全面间接地感悟和积累生活。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包括古今中外记叙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神话等文学作品以及歌谣、谜语、故事、知识短文、文言文等特殊体裁。这一篇篇课文、一则则短文,无论它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还是想象中的神仙庙宇,都是源于古今中外的生活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提升。教师要充分使用好这一丰富多彩的生活教科书、百宝箱、万花筒,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感悟积累自己不可能全部经历的人、事、景、物,实现间接而多面的生活积累。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以大面积、多角度的方式来粗放式地积累书本生活的全貌,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还要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体味和推敲重要生活片段和场景所揭示出的深刻道理,观察和分析典型人物、事件所表达出的特殊含义,以盯重点、看焦点的方式来精细化积累书本生活的细节等,达到点上感悟的效果。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要将阅读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重点直接地体验和积累生活。这主要是要求教师开放阅读和作文课堂,重视积累,在生活中读书,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教作文。教师要帮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细心感受,才能发现生活之美”。每天的日出日落或云卷云舒,课上同学的幽默及课下游戏的欢乐等丰富的内容组成了学生五彩的生活。可学生对这些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要素又注意到了几分呢?这些自然界的天象地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正是语文教材中入笔入文的主题和要素,是需要学生阅读领会的生活内容。笔随心至,心中没有自然笔下无物,这也正是学生写作中需要积累和抒写的生活要素。如果在阅读中就提前将生活引入其中,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了真实而强烈的体验,定会促进文思泉涌。

例如,一位教师在走进课改年级前,一直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在接手一年级语文课改试验教学任务后,为了上好写春天的课文,在一个草木萌发的春天,教师设计了一个阅读教学环节,提前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观察春天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景,以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便于理解课文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一节一章。班里的孩子在教室闷得久了,特别想出去跑跑、闹闹。教师同意打开笼子,带这些小鸟去飞,可还不忘给他们系了根线,说回来要尝试自己阅读讲解课文,还要以此观察为题材写作文。其实活动地点就在学校南墙外,那儿长满青草芦苇,还有不宽的小河,不算很美,但却十足地显示着春天的气息。队伍一带到操场,这些六年级的孩子便兴奋地投入春的怀抱,奔跑、打滚儿、打水漂……感受着童年里特有的愉快。回到教室,大家的兴奋劲还没消,大声谈论着,哈哈笑着。教师顺势引导他们把刚才的春游趣事回顾了一遍,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尝试自己阅读、理解、分析、讲解写春课文的内容。最后还问:“课文里描绘的是作者眼中观察到、心里感受到的春天,大家还能把今天你眼中和心中的春天写下来吗?”学生整齐的回答:“能!”这次从生活到阅读、从阅读到写作的效果让教师自己都始料未及,结果每篇作文的质量都让人惊叹,每篇都很真实、生动、饱含感情。从那以后,教师在上阅读和写作课前就经常带着学生一起看蓝天上的云,听树上传来的歌声,也常和学生在一起谈小猫、小狗,议论身边的新事,聊聊家里的亲人,分享彼此的感受。学生受教师的感召,心思变得细腻起来,能在生活的细节中有所触动,并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感悟运用到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中,同时乐于与人交流,诉诸笔端。这位教师很庆幸,一次春游使他的教学思想有了认识上的飞跃。

3.引导学生积累思想情感

文章都有一定的主旨,只是或明或暗揭示,或有意或无意表达而已。文学是情学,文学形象就是心物同形形象。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就是二心同形。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特别是精选的课文,都表达了特有的主题思想,特别是那些叙述独特的事、描绘至极的景、叙写特殊的人、状写别致的物的课文,或描摹桃红柳绿、荷稻梅杏,或寄情莺歌燕舞、蜓蝉蝶蛙,或感叹日月星云、风霜雨雪,或云游山径石漠、江湖溪池,或流连舟桥渔火、童叟友朋。通过包罗万象的自然意象,作者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揭万物奥妙,或示宇宙规律,感物而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把握教材中每组内容读、说、写统一的特点,在阅读教学或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情感和体验,就是写作的重点和根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和体悟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抒发的独特情感,以充分利用这些要素来累积学生的情感体验,浸润学生的情绪感悟。这就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思想情感,为学生作文主题思想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支撑,也同时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激情和兴趣。

创作是把作家的心理力场转化为有形作品的物理力场,欣赏是把作品有形物理力场再转化为读者感受到的作者心理力场。就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而言,创新阅读是一个人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的过程。小学语文课要抓住文章不同的体裁进行教学,要使用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方法,赏析课文语言,解读课文内容,探究课文不同的情理。在教学不同的课文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之情,特别是景中之情,探求相同题材内容抒情的共同点和不同题材内容抒情的不同点,运用这些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新的文章。关键点就是要抓住各类文章不同的题材内容和语言风格特征,以此来分析它们所寓含的不同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问几个问题,如“课文关注了生活的什么方面?”“从这篇文章你体悟到了什么?”“你的生活里是否有相似的场景,是否有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呢?”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读出自己”“读到自己”。“读出自己”和“读到自己”指的是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所谓“读到自己”,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摆进去”。有一类课文,学生是很容易“读到自己的”,例如粤教版的《我与地坛》《碗花糕》和《项脊轩志》等。学生相对比较容易被课文中的景、情、人、事所感染,因而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但有的课文所表现的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因而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这时更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

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级第三组中口语交际和写话的主题都是夸家乡。家乡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不曾留心,也没什么认识的概念。在学完第九课《日月潭》,老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我们家乡有这么美丽的景色吗?学完《葡萄沟》再启发学生,我们家乡出产什么?学完十一课《难忘的泼水节》可以再和学生聊,我们家乡都过什么节?怎么过?读完十二课《北京亮起来了》,老师和学生再谈谈家乡晚上不同于北京的美。至此,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已经很丰富全面了。如果老师在习作课上能动情引入,巧妙点拨,相信学生完成相应训练是没问题的。本组的习作教学,都可以在阅读中提前作铺垫,积累学生对家乡的再认识意识和溢于赞美之情。低年级孩子比高年级的更敢于表达,只要他们有想法,想说,就一定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所以写话教学的难点就是激发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体验,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情可抒,有情想抒。这就要求将写和读书活动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积累某一方面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才能保护学生说和写的兴趣,提高他们说和写的水平。

再如,一位教师在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找春天》进行阅读教学后,用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引出了春游活动,为口语交际和写话教学做了铺垫:“春天多好啊,我们可以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奔跑,可以折一段柳枝做个短哨,还可以从清水中捧走几只蝌蚪,让它们回家和我们一起长大……孩子们,等春天真的来了,我们一起去春游怎么样?”随即课堂上一片欢呼。当时还是正月底,春的迹象还不明显,于是老师让孩子们注意探听春的消息,等春天真的到了,师生就一起行动。结果有一天晚上,老师正在批改作业,手机响了,是一条短消息:“老师,插在我家花盆里的柳枝发芽了,我感觉春天来了。王岩”这是一个平时比较内向,并不爱表达的孩子,虽然只有短短两句,但作为语文老师,还是非常感动的。为了鼓励他的细心和找寻春天的热情,并给他语言和情感上的回应,老师给他回了两条短信,第一条:“柳枝是春的使者,把春的消息带给了你;你是柳枝的使者,又把春的消息带给了我;我一定做你的使者,把春的消息带给大家!”第二条:“一小粒嫩芽就能给人以春的欣喜,短短两句却为老师带来许多。我不但最早拥有了春天,还同时感受了快乐和温暖。谢谢你,王岩!春天里快乐!”第二天,老师把短信读给所有同学听,大家都很羡慕王岩,也更加关注春天里的变化,经常有同学跑过来告诉老师他们新的发现。终于在时机成熟时,师生跑出去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场,回来趁热打铁,就上了习作课。课上同学们热情很高,争着说,激动得忘了规矩。于是老师让他们分组交流,并且评出普通话使用最标准的、最有礼貌的、最会倾听的和最有进步的,这回才算活动有序了,而且全员积极参与,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老师鼓励、带动全班同学认真听,并帮助交流的同学完善语言,使口头和书面表达得更美,促进交流。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观察感受到的春天写出来,进一步提高写作的各方面素养。学生的表达在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感悟下,此时真的成了一种需要,在对阅读教学进行延伸体验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扩展了学生写作情感积累的深度和厚度。

【对点案例】《珍珠鸟》阅读教学中对词语的学习与积累。

语文教材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各不相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学习语文知识,就是要抓住课文中那些最能揭示意蕴、最富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因为这些精彩之处往往都是语法修辞运用精妙、耐人寻味的“亮点”。所以,看到这些精妙之处,教师应启发学生仔细揣摩,深入体会,进而深彻领悟。

譬如,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优美散文《珍珠鸟》,作者在描写珍珠鸟的活动时,精心提炼出一系列动词。先写小鸟只在笼子四周活动,接着渐渐扩大活动范围,“飞”——“落”——“站”——“撞”——“跳”,把小鸟的动态描绘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写小鸟与“我”逐步接近,直至人鸟相亲的过程,选用了“落”(在书桌上)——“蹦”(到杯子上)——“喝”(茶)——“瞧”(我的反应)——“跑”(到稿纸上)——“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砸”(着嘴巴)……

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在艺术语言汇总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冯骥才精心采撷这一系列动词,生动有趣地表现了小鸟与“我”相亲乃至信赖的渐进过程,最后使读者进入一个美好境界。少了这些动词,语文能这样逼真感人吗?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随文点拨,启发学生通过排寻、感受、品评,真切地理解这些动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进而模仿例句写文。

【案例导引】这样的随文学习较之将动词作为一个知识点拎出来孤立讲解,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这就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为写作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动词词汇组,也为学生更明晰准确地使用这些词语进行写作打下了坚实而印象深刻的基础。

(二)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教会学生写作的借鉴方法

写作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以读指导写,以写促进读。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实质就是对写作模仿样板的举例、分析与借鉴。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巧。”例子中包含了组句、布段、谋篇、修辞等规律性写作知识,阅读教学中应该剖析例子写法,对学生渗透写作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这比单纯地强调写法要事半功倍。为什么学生学了这么多年的名家名作却没有能吸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呢?学生的作文技巧依然处于缺失状态,他们作文的语言仍然如干枯的树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教师多年来在阅读教学中,只是就文论文,忽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而导致的后果。教师通常是将文章从鉴赏的角度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学生只是听,教师教授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为学生学习借鉴教材典范文章打好坚实的基础,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1.要在阅读教学中帮学生积累写作方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细致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认词、解词释句、读段学篇、探究写法、分析特点等,积极吸取他人文章写法的长处。比如,写人叙事的文章,着重学习人情物态与事件发展脉络;写景抒情的文章,重点抓住写景手法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说明介绍的文章,加强观察把握事物的特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阅读教学对范文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结构安排以及文章立意等方面有所积累。另外,教师还可加强家校互动,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日趋增长其知识,丰富其语感,扩充其写法。

2.要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进行迁移写作

小学生正处于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从初步构思与定题目,到选材并组织运用材料,再到列出作文结构提纲,以及如何遣词造句,到最后修改整合作文,一连串的写作步骤都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加以指导,一步步地改进与完善。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努力让学生结合日常积累将阅读中获得的感受体会外化为语言文字,实现理解向表达的迁移。同时,小学生思维发展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但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联系,因此写作练习要灵活多变,带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写的形式上看,可独立可合作;从写的时间上看,可先读后写,也可先写后读或是边读边写;从写的篇幅上看,可完整长篇,也可片段场面;从写的语言上看,可平实可华丽;从写的内容性质上看,可概括亦可质疑,可记录亦可联想。

通过对课文重点语段的读写沟通,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具体的作文方法和技巧。一是词句的积累,倡导“拿来主义”。名言警句,形象精练的词语,一切好的东西都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直接引用。这个方面《学问和智慧》是个范例,它会带着学生去丰富作文内容,让自己的习作充满智慧与文化底蕴。二是片段的借鉴,照葫芦画瓢。经过精挑细选进入教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的价值不仅限于感悟与体会它为文的妙处,还要引导学生学写,在借鉴中亲身经历这样为文的过程。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写童年乐园,学过《鼎湖山听泉》,就去听雨听自然界的虫鸣,这样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深入感悟了文章内容。三是再创造训练,于留白处发挥。精妙的文章总会有留白,给人再创造的余地。阅读时不妨让学生将文章中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想象加以具体形象化后表达出来。《端午日》中追赶鸭子的竞赛到底是怎样具体的情景,文中没有说,这时让学生进行适当想象再写下来交流,进行场面描写、想象训练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湘西端午节的欢快气氛。

3.要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仿写的技巧

模仿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如何实践才有效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研究的课题。通过不少基层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教师应该总揽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步骤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典范课文进行模仿教学。从中年级开始,要在阅读教学中交给学生仿写方法,利用范文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仿写,让学生把握作文入门途径。一是利用教材进行仿写。根据课文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选那些文情并茂、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课文或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二是利用阅读“下水文”进行仿写。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写,启发他们的想象,使他们爱读爱写,感悟到写作文并不难。三是利用学生习作进行仿写。在学生完成初稿之后,挑选好的文章或片段,让小作者自己当众读,读者满怀信心和喜悦,听者赞叹不已,并萌发出“你写得这样好,我并不比你差”的想法。

4.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连词造句

如何使学生把积累的词汇连成句子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思是作文起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必须坚持从说到写,主要是从说清楚一句完整的话到会用关联词语说写复句,再到能根据一定意思说写出句群的模仿训练。单句模仿:学生在开始学单句时就要让他们明白怎么说才能把意思说清楚,要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边模仿边感悟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时间、做什么、结果怎样等基本语言规律,特别要注意模仿几种常见特殊句式,如连动句、存现句、“把”字句和“被”字句等。复句模仿主要是从复句中的分句间不同的意义关系入手,让学生在读例句中感悟到分句间几种常见的意义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选择、总分、转折、条件、因果。能抓住关联词语进行意义关系辨析和使用关联词语说写句子。句群的模仿训练是难点,学生组合句子时往往语序混乱,因此,模仿时要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群的中心意思,知道句群是由意思前后衔接连贯的句子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句群中各句子的组合方式可参照复句中分句与分句间的意义关系进行训练。这一步是起步作文,主要在一、二年级进行,同时贯穿于小学阶段作文的全过程。

5.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积句成段

有了句群训练作基础,自然段的仿写顺理成章。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意义段(或称逻辑段)的仿写。从意义段的构成方式分析,多数文章都是内在的、隐性的,在行文格式上无任何标志,因此,在读中领悟尤为重要。只有真正对范文内容理解了,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理清作者的思路,也就明白了积句成段的基本道理。另外,一些文章的意义段构成方式明晰,有迹可循。或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描写,或按总分(或分总)关系展开,或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或设问作答……这些就是仿写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在读中领悟后进行仿写,综合、归纳出段的构成规律,这一步主要在三、四年级进行。(www.xing528.com)

6.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构段成篇

篇由段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了积句成段也就学会了构段成篇的基本规律。但仅此还不够,因为篇作为一个整体,其结构要素起着润色作用。所以,不仅要掌握构段或构篇的基本规律,还必须学会篇的各个要素的写作技巧。譬如,就篇的组成部分而言,如何拟标题,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安排段落。就篇的衔接手段或形式来说,在什么情形下需要过渡,是采用关联词语过渡还是采用过渡句或过渡段,如何照应更妥帖。就通篇连贯性来说,是要以人物为线索还是以事件为脉络。以上所举问题都是在构篇时就需考虑的,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仿写范文的这些写作技巧是构段成篇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一步主要在五、六年级进行。

【对点案例】阅读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让学生理解并借鉴课文用得好的写作方法,如用数字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用比喻来状物等。师: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奇”的?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出“奇”的?

生:把桂林山比喻成为“老人、巨象、骆驼”来描写出“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特点。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秀”的?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出“秀”的?

生:把桂林山比喻成“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来描写出“色彩明丽,倒映水中”的特点。

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险”的?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出“险”的?

生: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比喻出了桂林山险峻的特点。

师:这里作者为什么不用最简单的文字来写“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却用较多的笔墨“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来写桂林山的奇特;用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来写桂林山的秀美;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写桂林山的险峻?”

生:这样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就更形象具体地写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让读者更能理解得明白,印象更深刻。

师:对了,在描写事物特别是美景之时,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能将景物写得形象具体、特点突出,这里作者还用了数字来描写景物的数量和大小,就更加具体了。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特别是写景抒情作文中要学会使用修辞手法和数字描写的写作方法。

【案例导引】在此教学设计片段中,师生之间展开了一问一答的循序渐进的阅读指导,一边在进行课文描写方法的分析、总结,一边在渗透作文描写方法潜移默化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了只作一般叙述,而不用比喻、排比手法和数字来描写,就很难把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幻写具体的道理。教师没有孤立地进行阅读教学,深入挖掘并结合课文中写作方法指导的有利因素,及时给学生渗透了相应的写作技巧指导。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表达的语流语感

在强调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注重语言积累的同时,《标准(2011年版)》还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为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叶圣陶曾说“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能迅速地、自动化地做出判断的一种能力。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悟”,由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但感受只能产生于言语主体自身的实践,因此,个人的言语实践是语感得以形成的最主要途径。小学阅读教学中为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言语实践活动主要有:加强朗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引导学生感悟语感;抓住关键词句、段落的理解和细节的体会,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体味语感;在朗读、理解、思维中启发想象,丰富学生的语感;引导儿童丰富生活体验、积累语言材料,来内化为他们的语感。[7]

要加强在阅读中的课堂练说。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随着各种知识的不断积累,各种形式地说也要紧紧跟上。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一些说话的机会,比如让学生说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说对语言词句的感悟,说对文章感情的体会,说学习文章后的感想所得,以及多种形式的复述,从而将课堂上的读与说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品读与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在开展各种形式说的练习之前,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通过适当的指导点拨,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感知语言乐趣的能力,以调动其表达兴趣,激发表达欲望。这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随之练说的方式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可以让学生巩固课文中所学知识,增加学生的表达机会,培养表达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恰当把握读写结合中的语感表达“点”。不论是阅读教学时的积累、练说还是写作,抓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激活儿童的情感记忆,都是构建高效互通的读写结合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并把握教材的特点,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关注点、文本意蕴内涵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练习突破点尽可能地整合在一起,这样的读写结合才可能是最优化的。同时,在选择读写结合中的语感“点”的时候要考虑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以确定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如中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与发现新生事物,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动物、景物、人物以及事物描写的指导,使学生从范文中学习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心与捕捉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我们应该清楚读和写之间的关系不像硬币的两面那样非此即彼,作为教师必须从范文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读写两者结合的语感点,关注并加强两者之间更为广泛的隐性结合。

【对点案例】阅读课《雨说》教学设计片段

1.导入。

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脸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我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不知道你是否读懂了我——

2.欣赏画面。

“蛛网上的珍珠”“花瓣上的雨”……

3.要求。

写出尽可能多的带“雨”字的诗句。

4.欣赏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5.下面请每组抽取一组短语(每组八个),然后任选三个,进行口头描述。

要求:切合短语的意境和主题;想象丰富,富有创意;每段文字不少于六句;准备时间5分钟。

6.自古以来,人们说起雨时,心情总是极为复杂的。今天,就请大家畅谈雨的功与过。

各组抽签决定主题,轮流发表意见,30秒内必须发言,获胜方计30分,负方计20分。

【案例导引】在此阅读教学设计片段中,师生之间展开了语言的听、说、读、写活动。可以看出,语言的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可见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紧密联系的,这里面更突出表现出来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语感的训练和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