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
观察是积累材料的重要方法。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80%是靠眼睛获得的。”所以,学习写作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从中获得写作所需要的材料。
人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写作中的观察要尽量让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那么,如何养成观察的习惯呢,可以从兴趣入手。
小学生都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园子,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变成了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例如: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种传神的描绘就源自细致的观察。(www.xing528.com)
(二)积累
积累,就是将材料记录、累积起来,成为自己将来写作的“粮仓”。
首先,在观察过程中要随时记录下来,做好观察笔记。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观察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处于灵动的状态,随时可能由各种生活场景引发感触,而这种感触常常融进了观察者的诸多情感因素,既鲜活又珍贵,还往往时过境迁,稍纵即逝。这时候,就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特别对于初学者,这种时刻浮想联翩,得到的材料细节丰富、情景交融,而且在不经意间还会引发灵感的不期而至,带动作者进入极佳的创作状态。
唐代诗人李贺就留下了“骑驴觅佳句”的佳话。李贺写作,并不急着立题,而是先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驴,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摘抄。优秀的文章大多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凝聚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文中所描绘的山川风景、自然景物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中的至理名言可以成为写作中很好的人生启迪。这样积累的材料多了,眼界自然开阔,文思也就能够打开,这样才会写出妙文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