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

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除了丰富学生的活动,扩大学生生活面,开阔视野,增加感受,积累作文材料以外,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目的。组织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以了解学生生活的亮点,从而抓住它,给学生点拨、启发,深化认识,转化成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材料,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获取富有个性特色作文材料的一个好办法。

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

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除了丰富学生的活动,扩大学生生活面,开阔视野,增加感受,积累作文材料以外,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目的。

(一)善于发现,精于点拨

1.注意学生的闲聊

学生在没有教师在场的课余时间内的闲聊,相互间毫无顾忌地说笑,经常会提及他们日常生活中最敏感、最有兴趣的事情。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这类谈话中,发现他们生活的亮点,精于点拨、指导。

例如,一次中午放学,几名学生对着一名名叫王健的学生喊:“小长辈,慢慢走!”“小公公,等我们一起走!”老师听到后,觉得很奇怪:孩子间称呼外号、起绰号是常事,但都是戏谑性的。像这样的尊称从没听到过,老师意识到这个外号是学生生活中的“亮点”。下午,老师找来王健问他为什么同学们称他“小长辈”“小公公”?他笑着告诉老师:“我就是小长辈、小公公。”什么原因呢?原来,王健的老家在王家村,全村一色姓王,由一个老祖宗传下来。70多岁的王兆年老爷爷和王健是同一辈分,他与同村的小伙伴差两辈,因此,论辈分,小伙伴们要尊他为“小长辈”,叫他“小公公”。王健已随在城里工作的父母住到城区,但他留恋老家,经常回老家王家村看望爷爷奶奶,与村上小伙伴玩耍。当妈妈告诉他,他是个小长辈,要有个长辈样子时,他感到12岁就当上“小公公”,真有点洋洋自得。这次暑假他回老家,村里小伙伴和他一起游泳,几个小伙伴把他压在水里嬉耍,他忍不住叫起来。这时,岸上的大人听到了,把压王健的两个小伙伴叫上岸来,责备说:“怎么能和小公公闹,没大没小的!”第二天,王健还去找小伙伴玩,那些孩子说:“不和你玩了,和你玩要守规矩,要当心,真没劲!”“你去和那些老头儿们玩吧!”因此他感到当小长辈很不自由,被孤立了。

后来,王家村上一个小青年结婚,他去喝喜酒。酒过半席,新娘在婆婆陪同下,一桌一桌酒席上认长辈。新娘经婆婆介绍,每见一个长辈就称呼一声,长辈就摸出一个“红纸包”作为见面礼。当新娘来到这位小长辈的桌边时,宾客们怂恿新娘,也要叫一声“小爷叔”。满堂客人又哄笑着要这个比新娘小好几岁的“长辈”摸出“红纸包”,弄得他红着脸,低着头,怪不好意思的。

同学们听了这些“小长辈”的趣事,都笑得前仰后合。以后,同学们便称王健为“小长辈”“小公公”了。

老师听了王健这段外号的来历也笑了起来,觉得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作文材料。经老师点拨,他写了篇作文《小长辈的烦恼》发表在《小学生报》上,在全国小朋友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一致赞扬这篇作文写得富有生活气息。

2.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

了解学生生活的另一方法是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每隔一天,写下生活中感触较深的所见所闻所想。日记不求长,允许三言两语,可以不拘形式,不讲技巧。教师批阅时,不做批改,只是从这些简短的信息中,寻找有新意处。然后,指导学生将这新意,加以扩展、完善,写成具有特色的作文。

如在寒假生活日记中,发现一位学生写他当裁缝的妈妈,在春节大年初一夜,为一位将结婚的女青年赶改婚装。事情很简单,初看起来,个体裁缝节日赶改衣服,以增加收入也是平常事。但仔细一想,有几个细节值得思考:赶改的西装是他妈妈做的,还是其他裁缝做而请他妈妈改缝的?如前者,可反映个体户的重质量、守信誉;如后者,可反映他妈妈技术高超,深受顾客信赖。另外,春节是人们喜庆的日子,他妈妈大年初一为顾客做衣服完全是为了钱吗?收的工钱是否加倍?教师把这“信息”做了深入了解。果然,从中发现了他妈妈是急他人所急,放弃节日休息,且又不额外收费。通过指导,《我那做裁缝的妈妈》成了一篇优秀作文,发表在儿童文学报《摇篮》上。

组织引导学生写生活日记,以了解学生生活的亮点,从而抓住它,给学生点拨、启发,深化认识,转化成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材料,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获取富有个性特色作文材料的一个好办法。

3.设计课堂对话评析

对话评析,是教师在课堂上与那些优秀习作的小作者进行对话。学生在教师发现亮点的基础上,经指导写出的作文,都有较深刻的体会。通过这些小作者现身说法谈自己如何发现新意、深化认识的过程和体会,让全班同学从中获得启发,不仅个人能力有提高,而且全班学生的能力也有堤高,这也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一个方法。

例如一位学生在上述方法下,成功地写了一篇《新开的铁匠铺》,教师就组织了一次课堂对话评析:

师:你为什么去看退休老师傅新开的铁匠铺?

生:无意中听到爸爸讲后,感到新奇才去看的。

师:为什么感到铁匠铺新奇?

生:因为是手工打铁,我只有在电影上看到,所以想去亲眼看看。

师:去看了后,有什么想法?

生:的确很好看。把铁烧红了,用锤子“叮当叮当”地敲打成各种铁器用具,老师傅的神情也紧张极了。

师:嗯,的确很有趣。我倒也要去看看了。(学生齐笑。)

生:是的。我想,我感到新奇有趣,其他小朋友也一定会感到新奇的,写进作文,同学们一定要看。

师:想得好,请大家记住:凡你感到新奇有趣的事情,写进作文,别人一定喜欢读。后来写了吗?

生:写了,但你看了后,对我提出单写打铁新奇立意不高,要我再去观察、看看、想想,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我看到了居民火钳坏了来接铸,农民要锹口加钢,文化站来打铁道具架,阀门厂定制刀排;听到人们称赞铁匠铺解决了他们生产上、生活上困难。因为小铁器具不容易买到,更无法修理。我想,这铁匠铺符合人们需求,所以受欢迎。

……

通过这样的对话评析,学生就非常具体地、亲切地感受到怎样来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提高了认识和提炼生活的能力。

有些生活“亮点”被发现后,老师不忙先指导拥有这些材料的学生,等写好作文后再进行对话评析,而是通过全班学生的对话评析来帮助小作者深化认识,完善情节。如一位学生的生活日记上写了自己本来不喜欢吃大蒜。后来半夜肚子疼吃了醋大蒜后不疼了,就对大蒜有了好感。这题材富有生活气息,又有知识性,但内容太单薄了些。学生们在集体评析时,为小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怕大蒜臭和辣”的材料,又提供了蒜能治好腹泻、防治脑膜炎、能制西药等功用,大大充实了小作者对“大蒜”的认识,写出了《我和大蒜》优秀作文。而其他学生也从这次评析中,明白了如何选择富有新意的题材。

(二)定向观察,有意训练

小学生观察事物,最大的缺点是观察不细致,主要原因一是观察目的不明确;二是方法不合理。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观察是重要一环,所以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会观察方法,不是靠概念的说教,理论上的认识也是需要的。如让学生了解观察的顺序,由外到内、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等。但要知道观察不是观看,必须发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作用,必须多动脑筋,边观察边思考,还必须专注等。除此外,还要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教师要选择一些项目与学生一起观察,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在观察花草时,教师按要点具体指导学生观察方法。观察集市贸易市场时,教师也应事先去观察,抓住一两个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观察人物时,教师也要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从人物外貌、语言、举止行动及神态上去观察,判断人物的内心活动。总之一句话,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领悟,并引导学生从作文训练中反复去实践、去体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有意识的观察训练,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训练。有意观察训练有即时观察和长期观察两种。即时观察,即要写什么事物就引导学生去观察这种事物;长期观察训练是一种定向观察训练,教师可在开学初要求学生选定一项常接触的事物为定向观察目标、人物、动物植物、景物,坚持观察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每天定点或不定点观察几分钟,记下每次观察时新的发现(事物的情景、动态)。这样的训练,可以增加学生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获取富有特点的典型材料。学生从半个学期的长期定向观察中筛选的材料,就可能写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作文。只有经过长时间有意地观察,才能了解到人们一般不易发现的事物特点。这样的材料必然有特点,富有可读性。

试举三例,分别说明如何定向观察植物、动物、人物,以显示这种引导法对提高小学生作文认识事物能力的作用。

例一:一个学生见邻居家小院子里种了一株扁豆,这株肩豆菌不几天,就已长出茎蔓和抽丝攀登,他感到很有趣,他就把它作为定向观察对象。每天留意观察几分钟。他在观察日记上记了下列内容:

扁豆茎攀登的本领真大,光秃秃的一根竹竿,在它们缠绕下,只三天,就成了一根“绿莹莹”的柱子;扁豆茎蔓分枝很多,竟多头地向楼房上面“进军”我解下了缠在窗框上的扁豆茎,可第二天,它又回到原处,真倔强!我明白了农民为什么要用细绳子拴住扁豆茎。邻居从不给扁豆浇水,也不施肥,更不松土,却在秋天收到很多扁豆,自己吃不完,还分送给邻家共同享用。扁豆毫不计较主人的“冷遇”,毫不吝惜地给主人极美好的果实,真值得赞美。经过整理,他从这些发现中,抓住了扁豆的特点:善于攀登,真倔强,对人无所求而给人类的回报甚多。要不是定向的较长时间观察,只凭想象或抓住一时的表象,要写出扁豆这些特点是不可能的。

例二:一位学生家里养有两只鹅,她决定定向观察鹅的生活习性。她知道人们称鹅是“戆大”,就想找到其中的原因。在一个学期中,她观察到了很多有趣的、不易发现的鹅的生活习性。

她发现,鹅的体形与走路神态,有点“蠢”“呆”,叫声“戆戆戆”。她还发现,在院子里,鹅看到一片鲜嫩的甜菜叶,不马上吃,而是“戆戆”地叫几声,一群鸡鸭围过来抢吃一空,等它伸下长脖子想吃,哪有甜菜叶了?真戆!一大群鸡、鸭、鹅偷吃邻家自留地上的青菜。邻家发现了,拿起一支竹竿,边吆喝边把竹竿丢向鸡鹅群。鸡、鸭听到吆喝声,连飞带跑溜走了。可鹅,还回过头来,看看是谁在吆喝,还“戆戆”叫儿声,等它想溜,一竹竿敲在它身上。她感到鹅的确戆,难怪农民称它“戆大”。可后来,又有一些情景,使她改变了看法。她发现,鹅在吃一片长长的甜秆秆叶子时,动作灵巧:脚一踩,嘴一拉,三下两下就吃完了。鹅要生蛋了,神情十分焦急,拼命想撞开被风自动关上的棚门。它不像鸭那样到处乱生蛋,一定棚窝里生,避免被陌生人拾去。她又发现,鹅将蛋深藏窝里,上用柴草盖没,保护下一代。她发现,晚上有人来自己家,鸡鸭声息全无,而鹅要叫儿声报信。它能担任警戒任务。究竟是“戆”还是“乖巧”?经过一番思考,她写了题为《“戆大”不戆》的作文,先写了鹅的几种“戆大”情态,再写了“乖巧”表现。再后,把“戆大”推翻,转为“不戆”:“戆戆戆”“自我定名”是“自我谦虚”;见甜叶不马上就吃,最后未吃到,是“先人后己”精神。走路“呆”相,见人不怕,是有胆略:被人发现偷吃青菜而挨打,是为了掩护同伴先撤退的先人后己的精神。

这位同学写了《“戆大”不戆》作文中鹅的生活习性表现,都是人们不易发现的特点,要是花上三五分钟观察鹅,了解一下它的一般生活习性,也可写成一篇作文,脖子长长,橘红的额头,走路摇摇摆摆;见人不怕,要啄人;喜欢吃青草植物,不吃荤。这些一般人都可观察到的外形,可了解的生活习性,如果写成作文,那是一篇没有个性特色的作文。而这位同学写鹅,就写出了个性特色,这就是他长期定向观察所获得的成果。

例三:一位学生定向观察一位商店营业员阿姨。她每天上学,放学路过这家商店时,都要观察这位阿姨几分钟。有一天,她发现这位阿姨为一位耳聋的老头服务时,既热情耐心,又周到细致。她觉得很奇怪,因为平时这位阿姨从没有这样好的服务态度。她就把这天观察所见,详细记在观察日记上。过了一段时间,她又观察到这位阿姨对一位老婆婆十分不耐烦,还骂了老婆婆,老婆婆气得要去找商店领导,被其他营业员劝止了。她又觉得奇怪:这位阿姨从没有这样恶劣地对待过顾客。这是为什么呢?她把这两次截然不同的观察情况,告诉了也是当营业员的妈妈。她妈妈就将此事告诉这位阿姨。这位阿姨一听,也觉得有趣,这个孩子竟这样关注自己。她仔细一想,查了日期,才发现:之所以那么热情对待老爷爷,是因为爱人加了两级工资,补发了数百元,她心情舒畅了好几天,营业的态度也大变。另一次态度恶劣,是因为隔天为了孩子与婆婆争吵,挨了爱人的批评,窝了一肚子的气竟出到顾客身上。这位学生把这些事例写进作文,不仅十分典型,而且很有深度。

这种长期定向观察训练,对积累个性材料,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很有意义。教师要经常鼓励、督促和指导学生坚持。开始时,学生会感到无内容可记,或开头记了些一般的发现就满足了,结果没有新意。这种训练,学生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了习惯,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事物新的情况和变化,从而深切认识其本质,这是一种难得的、可贵的能力。

(三)持续实践,积累感受

所谓持续实践,即连续进行某项劳动,这与长期的定向观察是同一个道理,是认识事物、积累作文材料的一种方法。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坚持从事某项力所能及的实践劳动、公益劳动或农业、饲养、手工工艺劳动。这种训练可以学生为主体,也可以数人一组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善于运用班队工作优势,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鼓励他们。对不能坚持、缺乏意志的学生,争取家长配合,组织小队队员予以帮助。从作文教学中认识事物,获取材料的角度看,教师要看重指导学生体验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的喜悦,受到他人赞扬的欢快,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教会学生善于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这种训练下产生的作文,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具有个性特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一名学生从事一项公益劳动:每天两次在校园里捡废纸,捡起散落在操场、走廊、花园、楼梯等地方的纸屑。这是十分简单的劳动。要是捡了十多天后写作文,那只能写点捡废纸是为了美化校园、保持校园清洁卫生的思想认识,但没有“捡”的情节,文章显得空洞,无情趣。这位同学坚持捡一个学期,她“捡”到了很多情节,“捡”到了很多感受。一天,她发现上午捡起的一张撕破的画纸,明明已经丢到垃圾堆上了怎么下午又出现在后操场上?是谁把垃圾堆上的废纸捡回来乱抛?太可恶了她要暗中侦查,抓到这个破坏校园环境卫生的人。结果,发现这个“捣蛋鬼”是风。垃圾堆在后校门外,后校门两侧围墙很矮,北风一吹,就把垃圾堆上废纸吹到空中,又飞过矮围墙,飞到了后操场。原因找到了,她就花点时间把垃圾堆上的废纸全捡掉,不让“风”再作怪。可是,本来捡了废纸往堆上一倒就完事,现在捡来废纸该怎么处理?同学们给她出主意:“把废纸烧成灰倒掉。”“把废纸埋在垃圾下,让它飞不起来。”“把废纸用纸浸湿了,就飞不起来了。”一位同学的主意被采纳了:“备个箱子把废纸积起来,积多了,卖给废品收购站,也可以给班级攒点经费。”原来废纸捡得越少越好,现在要“卖”钱,为班级积攒经费,就想捡得越多越好。于是,光捡走廊、操场、楼梯上的废纸不够了,她到各班级去捡,捡到教师办公室里,把办公室字纸篓里的废纸也“捡”到手。她捡到油印室,急慌慌把手往废纸篓里一伸……一手的黑油墨,连新白衬衫袖口上也沾上了,回家挨了妈妈一顿骂。她捡到卫生老师办公室里,将手伸到字纸篓里,一手抓到一大把同学交来的灭鼠战果老鼠尾巴,毛茸茸、滑溜溜的,吓得她丢下往外就跑。把废纸卖给废品收购站,收购站老爷爷批评说:“废纸也要讲究质量,要把废纸上的灰尘抖掉。”她觉得,原来捡废纸也要讲质量,真是新鲜事。

这位学生捡废纸的公益劳动,由于实践时间长,积累的情节多,感受丰富。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写的作文《捡废纸》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说“她‘捡’到了个一等奖。”持续实践劳动这个教学手段,表面上是引导学生创造生活,认识事物,积累作文材料。实质上,其价值不仅仅是写出一篇好作文,还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体验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乐趣,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四)提供情景,深化认识

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往往缺乏认识。教师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熟悉的,但认识还不够深的素材综合整理,为学生提供若干情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对有关情景的认识,以选取其中之一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求得“作文内容来自生活,而表达高于生活”。

这种教学手段与一般的扩写训练所提供的写作情景不同。扩写训练形式所提供的情景只是一个。学生应按此去构思全文,这情景可能是学生生活中发生过的,也可能是未发生过的,全凭学生根据生活现实,以合理的想象去构思情节。

教师提供情景有两个方法:一个是靠平时的了解和积累,语文教师多数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有较多的了解;另一个是举行有关的主题会活动,让学生交流,从而加以整理分析。(www.xing528.com)

如写《我的小伙伴》作文,学生对自己的小伙伴往往缺乏实质性的认识。老师可以提供如下一些学生们了解不深的情景,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来写,这样容易取得效果。

(1)×××在大扫除时挖阴沟泥,不怕脏,不怕臭——热爱劳动。

(2)×××自理能力活动中包了馄饨,送到孤寡老人家,慰问孤寡老人——尊敬老人。

(3)××和×××采集白菊花,晒干后送给老师润喉——尊敬老师。

(4)“六一”节,×××同学义务负责招待贵宾,不小心打碎茶杯,主动赔偿——诚实无私。

(5)班里参加学校文艺演出,缺少服装,××动员做裁缝的妈妈,为班里赶制服装——热爱集体。

(6)××同学写毛第字不小心把墨汁沾在×××同字的衬衫上。××同学要赔衬杉,×××坚持不要赔——文明礼貌。

(7)××扭伤了脚踝,×××扶××上学回家——团结友爱。

(8)×××同学忘了作业本,回家去拿,发现小偷行窃,想办法把窃贼关在屋里,“瓮中捉鳖”——机智勇敢。

又如,写《我的妈妈》作文,教师不妨提供如下情景表现妈妈的爱心,激发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深化对妈妈的认识。

(1)清凉的风:暑天天气奇热,妈妈为我扇扇,使我安睡。

(2)淌落的泪水:生病时,妈妈心疼我,送我去医院时,泪水滴落在我脸颊上。

(3)责备的目光:当我与小伙伴争吵时,妈妈责备我。她的目光,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4)遮雨的伞:妈妈给我送伞,和我合伞回家,尽量遮住我的身体,自己淋雨也不在乎。

(5)辛勤的汗水:妈妈清晨又要洗衣,又要烧饭,又要照顾生病的奶奶,汗水滴落在衣襟上。

学生根据上述情景,联系自己妈妈的实际,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情景写,也可选择几个情景有详有略地写。训练效果证实,学生围绕“妈妈的爱”这个中心,写得富有生活气息与真情实感。

(五)顺应心理,激励想象

在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获得具体形象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激励他们展开想象,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发展思维、获得更多作文材料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想象,是儿童利用已知知识所形成的表象,创造出新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作文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智力活动,缺乏想象力的作文,必然文思凝滞,语言贫乏;想象力强的学生,其作文必定生动活泼,文笔洒脱。

少年儿童正处于智力蓬勃发展阶段,他们富有幻想。顺应和开发儿童这种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激励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就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他们作文的综合能力。

儿童的想象,一般都是意愿性想象。这种想象必须要有生活和情感的基础。所以,在设计、引导儿童展开想象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基础:一是想象的内容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践和知识基础,二是引导想象的形式要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兴趣。这样的想象才会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感情丰富。

《少年科技报》曾介绍我组织的一次“异想天开”主题会活动。如:

“净化鱼”与“净化鸟”

我们上海的环境污染严重,假如能发明一种“净化鱼”,在它肚里装上自动净化器,这样,一游过污水河,这条河就干净了。

污水里含的垃圾存在鱼肚里,有啥用处呢?经过高压,最好能变成良好的建筑材料。

假如再有几种“净化鸟”,在它肚里装上仿照植物绿叶光合作用的机器,让它专门吸进废气,排出新鲜空气这种“鸟”如果还能分解出烟尘中的有用物质就更好。

(李刚)

避电衣

我们村子里一位电工,在一个下雨天,为了帮助村里断了电线的电灯复明,凭技术高明,带电操作,不小心触电身亡。

我想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电工师傅带电操作,如果发明一件避电衣,电工穿上避电衣带电操作,不仅不触电,而且还在避电衣内储存好输进的电,那有多好!

(潘存强)

企鹅衣

一次,我忘了带伞,下起雨来,身上被淋得像只落汤鸡回到家我看见“动物趣闻”中的企鹅在下雨时,欢怏地奔跑的画面栽忽然想,要是能做出像企鹅那样的衣服,像滑雪衫一样,那该多好啊!我们穿上这种衣服后,既防寒,又防水。

愿我的理想能实现。

(汤建明)

月球实验室

月亮上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在上面做真空实验,是非常客易的。然而,在地球上做,就不一样,要抽掉空气才能攸,这是很国难的。

我想,要是在月亮上办个真空实验室,那该有多好啊!月亮上漫有空气和生物,人不能在上面住长久,可以让机器人代替人们去工作。如果它们也像人一样失重,就让它们穿上一件太空衣,这样,它们就能在月亮上安然的工作。

(黄强)

《少年科技报》还为这版“异想天开”加了编后语:“这些设想,闪耀着新一代智慧的火花,体现着新一代的理想与追求。现在认为是“异想天开”,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变成新一代手中的蓝图。少时敢于想,壮时敢于闯,我们希望少年朋友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只要选定探索的目标,奇迹一定会从你们手中创造出来!”

教师把《少年科技报》的编后语读给学生们听,鼓励学生把异想天开的设想,通过学习加以完善,写出富有意愿想象的科幻作文。学生们受了报纸和老师的鼓励,掀起了一股“完善异想天开”的热潮。教师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学生意愿想象的兴趣。学生寻求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间接认识事物的过程。然后,学生再写出的作文,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意愿想象能力,如学生在“避电衣”设想基础上写成了《避电衣》作文;在《“净化鱼”与“净化鸟”》的设想基础上,先后写出了《我的理想》的科幻作文。

(六)鼓励博览,诱导触发

重视学生从间接生活中获得触发,从而引发联想,扩展作文材料围的范围这也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收听广播,观看电视;鼓励学生多借阅图书或组织班级图书角,向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读物;提倡和发动学生订阅报纸杂志,引导学生及时获取知识信息。教师要运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听、看、读、写,如举办知识信息汇编、电视观感三言两语等活动。以小队为单位,集一周之内从报刊上获得的知识信息,看电视的感受,汇编成小队报,在班里交流,以此来强化知识信息的作用。实践证明,间接渠道对扩展学生生活面、知识面有很大的作用,学生从而获取触发,提高了对事物认识的能力,获取了作文材料。

【注释】

[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吴勇.例说小学阶段习作“表达标准”构建——评价儿童习作的十项“标准”[J].新课程研究,2014(12):20-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