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教学形式是私塾教学。教师从教学生《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发展到《四书》《五经》以及诗、词、属对和散文。作文教学基本方法是读写结合法,即考试时写的,也就是“读”的这些内容。在作文的形式上,是由属对发展为程式化的训练。
(一)属对——作文的准备阶段
属对,即对课,俗称对对子、对句,是一种遣词造句的训练,是古代作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属对训练从“一字对”开始,进而发展为“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直到“多字对”。属对内容也分天文、地理、人物和器物等类。如天文对的“天”对“地”“云”对“雨”“清风”对“皓月”;花木对的“山茶”对“石菊”“古柏”对“苍松”……这种训练是作文的准备阶段,也就是现在的造句练习。
从属对发展为诗、词、散文,是我国作文教学的典型序列。唐、宋及清代不少有名的大诗人,都是词意并重,寓情于诗词文句中。这为我国现代的“文道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从程式化到多语体的形式
我国较长一个历史时期内,蒙学作文教学都是程式化的训练,这与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有关。从属对发展到诗词,科举取士就做“应举诗”,即按命题作诗。唐代的应举诗有破题、颌比、颈比、腹比、后比、结尾等固有程式。到宋代,罢诗赋取士,改为以经义策论取士,程式化的作文形式就真正形成了。为了应举,按程式,产生了“冒、原、讲、证、结”和“义头、原题、入腹、引证、结题”等论法。大致是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冒”,即概括地论说全文的文旨;第二部分为论题意的“本原”;第三部分是对题意的发挥;第四部分是引用古书上的用语或相关事例来论证;第五部分是结论。训练学生时,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反复地练写,最后拼起整篇文章。从元代到明代,基本上是采用这种“五段式”的程式教学。(www.xing528.com)
到明代中期,五段程式演变为八股文,一直到清末。八股文定型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程式。训练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写、背熟,然后作全篇。清末,曾编出不少八股文选,应试者读熟了,并会写这些范本,就可参加考试。
这种程式化的作文教学方法,实质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在写作内容上,不能越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范畴;在写作技能上,形成过分追求形式、讲究格律、陈词滥调、言之无物的风气,违背了作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原则。但是,这种长期积累的程式化教学与训练,也给现代作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它死板的公式固然有问题,但也给今天的作文结构教学提供了先例。如它的先写局部后写整体,先勾出轮廓、后发挥充实的方法,对现今作文教学的循序渐进、分步指导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白话文的问世,给我国作文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写作按表达功能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语体。文艺语体的特点是形象,语体凝练、含蓄、活泼、新颖;专门学科语体的特点是精确、严密;政论语体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鼓动性,同时,为使说理深入浅出,也讲究一定的文学性;公文语体的特点是准确、简洁,文字程式化。随着语言交际范围的扩大和交际任务的增多,各个语体之间互相影响、渗透、融合,就形成了语体的交叉。如杂文就是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的结合;报告文学以文艺语体为主,交叉使用政论语体。
学校作文教学,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为主。在训练内容上,从简单的仿范套作,发展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真情实感;训练形式上,从单一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课堂同步教学的形式,逐步发展到根据儿童认知规律,达到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符合一定规范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