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之初,茶农把初制好的湿毛茶,卖给茶号,茶号进行烘干。烘干使用的是焙笼,分为打毛火、足火和补火等。负责烘干的技工称为“掌烘”,都是高价聘请的,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和烘干有很大关系。
烘好的毛茶会送到筛茶和拣茶的作场,开始反复的筛分过程。筛分会采用不同的手法和不同目数的筛子,筛出来不同长短、粗细和轻重的茶叶,直到完全符合规格的要求,有时还要用到风扇。筛分后的茶要经过人工拣剔出茶梗等非茶物。
各道工序中难免有空气中的潮气渗入茶叶,所以还要进行“补火”。之后再把各规格的茶叶送到官堆场进行官堆,也叫匀堆,按拼配的比例把各规格的茶叶混合均匀,装箱。
过去的祁门红茶多是外销,包装也十分讲究。外包装密实,要上漆。箱里用的小口锡罐密封性很好,可以防止茶叶的香味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流失。有的还必须用产地原唛原箱出运,一方面防伪,一方面防止改包装有损茶质。
1932年,吴觉农到祁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开始了工业化的机械制茶。胡浩
现在,祁红工夫红茶的制作,从初制到精制已经完全可以脱离手工了。当年吴觉农、胡浩川等人奠定的机械制茶标准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的生产线,陆续走进祁红的品牌茶企。传统手工制茶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在继承原有制法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初制和精制工序。
传统手工制作的祁红工夫红茶,初制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经过初制的茶是干的毛茶,有些地方仍延用焙笼烘干。先前卖湿毛茶的景况不复存在。精制分初抖、打袋、初分、毛抖、毛撩、净抖、净撩、风选、拣剔、拼配、补火、匀堆和装箱,共十三道工序。川等茶界前辈陆续加入,引进制茶机器,并制定了祁红工业化生产的标准,规范了祁红的制作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增加了产量。更难得的是,制作方式的改变并未影响茶叶的品质。
然而,手工制作仍旧是需要的,尤其是精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出版的《祁红的毛茶怎样复制》中,胡浩川提出了“祁门现行的复制,很是动荡不定。大家公认最难的一事,是在筛分。筛分的办法,未尝不可来一个根本的变更。”复制,精制的另一种叫法。
初抖 也叫毛抖,初步分出精细。一般用6目、7目筛。
打袋 把筛子上的“大茶头”打小。
初分 初步分长短,依据需要,选择相应的筛号。
毛抖 基本上定型茶叶的粗细规格。
毛撩 基本上定型茶叶的长短规格。
净抖 在毛抖基础上,去除粗细规格不一致的茶。(www.xing528.com)
净撩 使茶叶的长短粗细,完全达到标准规格。
风选 分轻重,扬茶梗、毛片等。一般采用撼筛、有的会配手摇风扇。
拣剔 去除杂异,纯净茶品。等级高的茶叶,现在依旧采用人工手拣。
拼配 依照标准样,将筛分后不同规格的茶叶进行拼配,保持茶的品质稳定。
补火 干燥茶叶。温度和时间视干茶定。有时也会用烘笼进行补火。
匀堆 按拼配比例,将茶叶均匀混合。
装箱
传统手工精制,要花费很多工夫。筛分的工序要不断反复。为了筛分出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茶,初分、毛抖、毛撩、净抖、净撩等工序至少要分别做9次。也就是说,精制一批茶,至少要抖、筛达40多次。
所需用的筛子有近20种大小不同的目数(目数,一般定义是指筛网在1英寸线段内的孔数)。包括:2目、2.5目、3目、3.5目、4目、4.5目、5目、5.5目、6目、6.5目、7目、7.5目、8目、8.5目、9目、9.5目、10目、10.5目、12目、14目等。现在14目的筛子很少用了。目数越大,筛出来的茶越细或越短。
然而,并不是所有筛子都能用到,“看茶作茶”依旧是不变的规律。制茶人视毛茶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筛子。筛分过程中,投茶量的多少和筛分时动作的快慢都是最考验功力的地方。
每个师傅手工筛出来的茶或多或少会存在不同,但成品茶的品质稳定性不会受影响。经过筛分,各等级规格的茶要进行拼配,以保证等级和品质划一。目前,传统手工制作的祁门工夫红茶多是特级以上的茶。其他等级的祁门工夫红茶多采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仍旧是十七道工序。
祁红工夫的“工夫”也就在此显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