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去太和坑,天下着小雨。一进入庄岭村,都是九曲十八弯的水泥路,沿路零零散散分布着小片茶地。带我们进村的师傅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留在这里的都是老人,靠种菜种茶过日子。
“到咯,太和坑,就是这里。”
只见山脚下一小片菜地,再往前走是一个靠着山、看不到底的水坑,边上杂草丛生。“这就是太和坑?那个太后坑?”“就是那个,已经好久没有人采过了。”难以相信眼前这个大概只有八米长的狭窄水坑就是我们要找的太和坑。当地村民说,这些水坑虽然看着小,但也有几十米深,以前一到开采的时候就要提前一个礼拜日夜不停地先把水抽干。
见我们在翻地上的石头,师傅说:“现在找不到瓷石咯,都是土。捡得到的都是旁边那个坑炸到这边来的。”原来再往旁边的小路走几分钟还有一个坑,是祁门瓷厂开发的,也是当时主要的采矿点,瓷厂破产后就几乎保留着原貌。(www.xing528.com)
和“正牌”太和坑相比,这个与它相邻的新坑才是我们想象中的瓷土矿的样子—狭长的采矿区嵌在山体间,两边的山墙都是被开采过的痕迹,地上两个采矿的洞口已经成了积满水的小水塘。此刻我们脚下踩的不再只是土,还有随处可见的白花花的瓷土,除了细腻洁白,资料上描述的“天然成瓷”的特点也十分明显,仿佛就是一块烧制好的瓷块。现场还有一台柴油机,听说偶尔也有村里的老人来这里,用简陋的工具和柴油机辅助着,零打零敲地偷采一些,卖给开车来收货的江西老板。
《祁门风物》中写道:“祁门矿产资源丰富,全县总蕴藏量当在500万吨以上,东路双溪流、南路平里、西路伊坑、茅棚店等地均有出产,而质量最优的为东乡上程、下程、胡坑和庄岭一带。”《徽州技艺》也记载了1979年省地质矿产局曾派地质队初步探明,庄岭的瓷土矿蕴藏量为249.37万吨。1985年,县政府利用当地丰富的瓷土资源发展陶瓷工业,兴办了阊江、太后、箬坑等近十家陶瓷厂,瓷与茶、林一并成为祁门县的三大产业。
“除了恒源陶瓷现在仍在生产之外,整个祁门县的瓷业都停掉了,包括瓷土开采。”祁门县国土资源局地矿科的许科长说,由于交通封闭、技术跟不上,祁门的瓷业从80年代末走向衰败,瓷厂纷纷停产或转产,90年代初还在生产的伊坑仿古瓷厂也改为了现在的砖厂。“算是地方保护吧,90年代我们也不允许瓷土外销了,现在景德镇用的祁门瓷土是农民偷偷采的。”至于景德镇高端瓷器是否真的必须要用到祁门瓷土,他的回答也打破了这个“神话”:“那是工艺比较落后的情况,现在技术也可以弥补。辉煌的年代离我们太久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