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瓷厂长长的围墙往里走,是一排排不超过两层的平房,与刚刚的荒凉相比,这里倒是多了不少生活气息,老人们在家门前晒太阳、聊天,偶尔还能看到小孩围在老人身边玩耍。之前在路边的瓷器店找不到的竹节杯,反而在这里一位奶奶家见到了。经打听,这里原来是老祁门瓷厂的宿舍区,老人们也基本都是原来瓷厂的职工。
“以前祁门瓷厂有一千多工人,加上家属有三千多人在这里啊,那边、那边都还有宿舍。”和我们交谈的老人举高了手,往远处几个方向指了指,“我们有好几个厂,加起来有几十里路咧!”今年76岁的王伯伯是平里人,1958年进入祁门瓷厂工作了几十年直到退休,他说瓷厂破产后,很多老员工就直接在原来的宿舍区买下房子住了下来。
聊起祁门瓷厂,老人的记忆还很清晰,“压坯、搞泥巴、注浆等等我都做过。”他指着旁边种满小白菜的匣砵,一个个讲解起它们的功用来,“这个高一点的是做杯的,这个是做碗的,矮的呢做汤匙或者茶杯盖……匣砵里有个小碟子,把注浆成型的坯放到碟子上,是这样烧成的!”
“一千多工人的厂啊,以前这些生产场面是不是很热闹?”
“诶!瓷器一天到晚整车整车地往外拉。”老人说的盛况似乎就发生在昨天,脸上是掩盖不住的自豪。
落款为“安徽祁门”的“文革”瓷碗,上面印有“努力生产”字样。(www.xing528.com)
我们在老祁门茶厂内的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了原祁门瓷厂所产的双龙竹节杯。
“那瓷土呢?那时候瓷厂也卖瓷土吗?”
“也卖。最早的时候每天都有工人拉板车到祁门大桥,再用竹筏沿着阊江一路运到景德镇,九江的高岭土也从阊江运进来。他们要用我们的土,我们也要用他们的土。九江的高岭土有黏性,我们产的瓷土硬度高,两个都一起用来做坯,烧起来才不会晃。做釉面要用我们产的瓷土才行。”
事实上,祁门瓷厂的前身就是祁门瓷土厂,1958年新设窑烧瓷以前,祁门都只对外贩卖瓷土资源。关于祁门烧瓷历史,可确认最晚在明代开始:“窑址名称:祁门窑;所在地:安徽祁门县;烧制年代:明。”(《中国瓷器》)而祁门瓷土的开采历史则比制瓷历史要久远,影响也更广。当代历史学家李则刚在《安徽历史述要》中称:“祁门的瓷土,唐时已成为新平(景德镇)瓷器不可少的原料,贡献犹大。”在徽商最活跃的明清时期,祁门瓷土开采趋于兴盛,全县矿点在清朝达到几十处,土碓数百支,成为景德镇制瓷的不可或缺的优质原料。清代凌汝锦“舂得泥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一句诗生动就再现了当时祁门瓷土外运的热闹场景。清光绪年间,祁门贵溪人胡元龙,即被称为“祁红鼻祖”的商人,在景德镇开办“胡培春白土行”,开采瓷土于祁门庄岭村太和坑并运销景德镇。到了民国,祁门已发展到拥有50多家开采瓷土矿的商行。
祁门瓷土以其质硬性粘、耐火耐烧等特质被冠上“天然配方”、“瓷土之王”的美名。关于祁门瓷土品质之高,流传得最多的还是烧制慈禧太后瓷床的故事。相传在清末,景德镇为慈禧太后烧制夏季纳凉的瓷床,多次烧制都不成功,后采用“胡培春白土行”所提供的瓷土一举烧制成功,太和坑因此又被称为“太后坑”,并成为御用专矿,供景德镇御窑专用。据说胡元龙当时还被授予小黄龙旗一面,小旗插于船头,从祁门到景德镇所经关卡都免检放行,一路通行无阻,煞是威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