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在芦溪,跳傩是很严肃的一件事。人们认为它能与天地神灵沟通,关乎村民甚至整个村子的平安与富足。除了跳傩前要占卜问神,将面具“请”出,期间以锣鼓钹炮仗声助阵,结束后还要将面具封箱,酬神送神,期间不能有半点差池。
“以前跳傩的时候小孩都不能出声,小孩出声了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说到以前跳傩时的禁忌,汪尚东没有压低声量,但这一句还是让我头皮一阵发麻。“所以跳傩舞的都是男的,一方面说女的胆子小,(驱鬼)她也怕。另外,女的也不能学,连面具这些东西也只能看不能碰的,碰了就不灵了。”“那现在呢?可以学可以碰吗?”“现在都没关系了。”
汪尚东带我们到了芦溪村的祠堂,从木制阁楼搬下来一个箱子,一打开,里面都是傩舞面具,由樟木雕刻而成,拿起来并不重,贴脸那面能看到明显的手工敲凿痕迹,鲜艳的颜料在面具上描绘出夸张生动的五官,虽做工不算精细,但威武神气的图案确实能令佩戴者不怒自威。
和很多传统民俗一样,傩舞在“文革”时期也遭受过破坏,流传了数百年的面具如今只剩下三四个。“分田到户的时候,有人在谷仓底下把他们翻了出来。”只可惜这些古老的面具现在都不在村里了,“有一个被黄山市文化馆拿过去就没有拿回来了,有一个几百年历史的‘土地’是竹子雕刻的,还有几个面具在歙县的一个博物馆里展示”。我们在祠堂看到的,都是“文革”后新做的。(www.xing528.com)
如今,傩舞的驱鬼功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在祠堂看到的傩舞也不是当年不能碰、不能说的神秘仪式了,它更像是一种流传给后世人的演示。
芦溪乡文化站展示的傩面具。
2008年,以芦溪傩舞为代表的祁门傩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芦溪傩舞班的领头人,遇上政府每年组织的非遗活动、旅游节或是外地的邀请,汪尚东就会带领傩舞班去演出。但跳傩舞并不是汪尚东的主业,和村里其他跳傩舞的人一样,在没有“活动召集”的时候,他们都会回到原来的身份,或采茶种地,或外出打工。近些年听说芦溪安茶好卖,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在自家门前屋后开垦了茶地,或者干脆自己做起了安茶。汪尚东家里也种茶,每年茶季把鲜叶卖给安茶厂之后,他就回到县城打理他的理发店生意了。
由于傩舞班只有在政府组织表演时才能拿到当日结算的工资,平时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傩舞对于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年轻人来说更少了些吸引力。现在傩舞班共有成员不超过十五位,最大的将近七十岁,现在已经不跳了,最小的二十来岁,但都外出打工了,实际上参与跳傩舞的也就更少了。“现在都不带年轻的了,临时演出时,人在外面也叫不回来,就算能叫回来,费用也大了。”虽然话中带着无奈,但汪尚东还是有点不甘心,“不想祖辈的这个东西到我手上失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