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碰上途中有村庄在修路,从祁门县城到芦溪一趟可不容易。
小巴在乡间水泥路上把一个又一个村子甩在了身后,左边的阊江与水泥路并着肩向前蜿蜒。江的对岸是不断变换的山林景色,一会儿是成片葱郁的毛竹林,一会儿是青绿中点缀着几抹橙黄的针阔混交林,偶尔也会冒出几面崭新的马头墙……近三年,黄山市政府对市内主要交通干线、旅游干线两侧的建筑完成了“改徽建徽”工程,我们一路上看到不少旧房屋都戴上了“徽派新帽子”,那些“帽子”和“衣服”没搭配好的,看着有些别扭。
到了溶口,改搭上村民的面包车,再走一段修了一半还没通车的环山水泥路,前后用了将近两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再看看身旁这一湾江水,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
水在芦溪,乃至整个祁门的发展历史里曾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芦溪汇聚了阊江(祁门第一大河,又称南河)、沥水(祁门第二大河,又称大北河)、奇岭河、查湾河及罗村河五条过境河,其中,阊江先后纳查湾河、奇岭河、罗村河,在全县最低点,海拔只有79米的倒湖与沥水汇合,形成全县最宽的水域,江水在这里奔腾直入江西省景德镇,最终汇入鄱阳湖,从这里离开祁门后的阊江则去掉了“门”,成了昌江。
芦溪当地有句老话:“没有卖不掉的芦溪,没有买不来的芦溪。”在现代公路铁路开发以前,占据水路交通要道的芦溪成了祁门与南方贸易往来的必经大门,纵横密布的水道上舟楫日夜穿梭,沿河码头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祁门的茶叶、瓷土、木材日夜不息地从这里出去,大米、食盐、日用品又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进来,芦溪也因此被冠上“小上海”、“小香港”的称号。(www.xing528.com)
“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
当年随着汩汩江水流出去的,除了一船接一船的货物,还有肩负起家庭生计重任的“徽骆驼”。由于山多地少,种田难以维持生计,很多徽州男人年少便要离家闯荡,乡愁也被写在了歌谣里。当这些游子衣锦还乡,第一件事,便是修建祠堂。
在芦溪村,我们看到一座挂着“苏维埃人民政府”木牌子的祠堂,村民说这里曾经是三进式结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可惜在20世纪70年代被一位住在里面的孤寡老妇纵火烧毁了,我们看到的只剩下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空旷大屋,屋里的一侧还架起了一只反扣着的龙舟—端午赛龙舟,是以前当地为保佑跑水路的人平安顺利而举办的盛事,虽然今天没有了“跑码头”的人,但端午赛龙舟的风俗保留了下来。
随着公路、铁路的日渐完善,芦溪的水道已卸下历史重任,归于宁静。昔日繁华的河西码头,今日只见三俩妇人在浣洗衣物,初冬的河水收起了平日的奔放,像是一位祥和的长者。宽阔的河道上架起了新桥,走在空无一人的桥面上,我无意间看见清澈的水面下一块巨型枯树根被卡在了两个桥墩之间,上面缠满的水草随着水流缓缓摆动;楠木林边上的碧桃码头摆放着两排竹筏,它们正等候周末农家乐的游客光顾;倒湖的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初冬清朗的天和慵懒的云,几只彩色小游船聚集在一角,舟楫如梭的“小上海”它们无缘目睹,取而代之的,是这拂过河面的清静风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