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祁门之前,对祁门红茶的了解便是它了不得的精制工艺—非遗传承人都因各自精制的技艺而成为传承人,整个祁红作为非遗的核心也在精制。初制甚少被提及,山场信息则几乎是祁门之下再无具细。于是我们带着“难道初制不重要吗?”的疑问进行探寻。
一本民国改良场出的“祁门茶业改良场茶业浅说第一种”,即《祁红的毛茶怎样复制》。书中开篇就有说明:毛茶做成熟茶,叫做“复制”,又叫“精制”,还有叫“再制”的。改良场茶业浅说系列书将精制放在第一,可见当时已将精制看得很重。
书中对于为何要精制,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毛茶中的劣茶类和非茶类,都在复制过程中汰除去......达到需要上应有可能的精纯度”;二是“(茶是)关于欣赏娱乐的需要……需要者购办和饮用,无不具有极浓厚的美术物品看待的观念,从事选別,从事鉴別。(祁红)消费主顾都是生活享受的优裕者,均需要美术化的程度……复制的加工也就尤其不能够等闲的了。”除以上两点之外,拼配可保证茶品的稳定性也是精制之所以必要的关键所在。
过去茶农初制这一头的情况是乡村卫生条件差,茶农制茶不够讲究,茶农制作的毛茶要经过统一规整的精工细别,然后才全部出口国外。而国外消费者那一头,对茶的饮用习惯多为调饮,或加牛奶或加花草水果香料,多配合西点、酪食、牛肉,“浓强鲜”是他们需要的红茶滋味,切断的祁门工夫红茶正好符合这样的需求,因此也需要统一规整的截切,才能在外观上得到认可。
因此,那时候祁门红茶精制之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为达以上粗放之下求精微的目的,祁门工夫红茶的前辈们发明出一系列人工手艺、机械设备及工序,都精细极致至不愧“工夫”二字。
过去,红茶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出口可换外汇和物资。为了国家“勒紧裤腰带”的日子里,红茶更是国家的,即便是茶厂一线的人,除了审评茶叶之外,几乎没机会喝得上。农村里每家每户也是按照人头计算,每人多少斤茶供给茶厂。不单单祁红,国内其他适合制作红茶的地方,也先后加入出口换外汇的行列。凤庆的滇红工夫、宜宾的川红工夫、贵州的黔红工夫、宜昌的宜红工夫等等,无不制作只供出口的工夫红茶。
因此,可以说彼时的工夫红茶纯粹是为了出口,制作上也自然纯粹是为符合国外的饮茶习惯。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家取消了计划生产,进入2000年前后,国营红茶厂先后全部改制,需要自谋生路的红茶厂们也相继开始培育国内市场。国内饮茶群体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曾经“属于国家”的,只对外出口的红茶,逐步从尝试、接受到喜欢。这些年在全国叫得响的口碑红茶,比如凤庆茶厂改制而来的滇红集团出品的经典58、金芽滇红,宜宾茶厂改制而来的川红集团出品的红贵人,闽红里金骏眉带动的各闽红,无一不是整叶形态的茶。究其缘故,因为整叶的红茶,较传统工夫少了切断。这一大差别,使茶滋味更趋细腻,更符合国人清饮的习惯。至于传统工夫红茶,茶厂们也没有放弃,依然在做,国外订单里有,国内商超、茶楼、饭店找得到,效仿国外饮茶方式的国人也喜欢它们。(www.xing528.com)
1997年,位于祁门的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借鉴碧螺春、松萝茶等名优绿茶低温做形的工艺,创制了祁红香螺。自此,祁红毛峰、祁红金针、祁眉等一系列整叶红茶相继问世。到今天,由于精制传统工夫主导的话语权,由于政府主导的非遗核心全在精制,由于人们对贴有传统标签的工夫难免有情怀上的偏倾,导致谈祁红必工夫;导致并不经过传统精制的新派祁红们,似乎还处在一种未能被彻底肯定的局面。
老祁红对新派祁红的诟病主要是手工制作质量难以稳定,这是技术层面可以精进的问题。然而大方向上,面对国内饮茶习惯,茶切还是不切?的确值得祁门好好思考。
祁门茶厂旧址。
当外界被祁红的主流宣传攻势引导得迷惑重重—初制不重要吗?难道精制这些物理手段才是滋味的根本吗?当老祁红们还在愁人们怎么就不理解接受传统工夫就是这样断碎的;当只为国外口味和调饮习惯的单向考虑,需转向国内外目标客户并进时,创制于1958年的滇红经典58已经以其好喝不贵的口碑持续热销多年,金骏眉带起的全国一片红风都已经理性平静下来了。同时滇红传统工夫和传统正山小种也照样没有丢失,拥有它原本的市场。祁红却没能在历史的积淀上,走出既留得住传统又适应得了国内新兴市场的路子。
然而,若纠正起来又万万不能发生一竿子打翻精制工艺的矫枉过正。一方面,国内外还大量需要这样的茶,他们依然有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自红茶创制这四百年来,中国以精耕细作的思维制作出那么多繁复级别的茶,又以农业手段制作出几乎只有工业方式才可达到的规整统一,而这样的手艺“标本”在中国祁门还有保留,不可谓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遗产除了在国内,更应该去国外宣传展示,说不定传统工夫茶的海外受众会为之惊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