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振兴与知识分子的全球观

民族振兴与知识分子的全球观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西方各国普遍在他国殖民,其势力范围遍布世界各大洲领地,英国因此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余天休重视边境建设,提出殖民边疆。殖边对于边境有影响,民国官方一度讨论并公布因蒙藏等少数民族认为“殖民”一词含有侵略的意思,所以希望各界慎用理藩、殖民、拓边等词,以求各民族之间平等对待。但殖边后来成为民国建设的国策之一,国民会议经常提出相关议案,建议成立殖民试验区和殖民银行。

民族振兴与知识分子的全球观

有土地人民斯为国家,每个国家都在保卫和力图扩张自己的领土空间,历代那些惨烈的军事战争无一不围绕土地争夺的目标展开,寸土必争,占领土地后再移民驻扎开拓富源。近代西方各国普遍在他国殖民,其势力范围遍布世界各大洲领地,英国因此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日本试图占领我国东北地域,日本通过演讲、电影、座谈、奖励等方式诱使日本本国人移民满洲,专建满洲移住协会、南满铁道会社、日本拓务省机构作为他们的移民事务机关,这些机构分批次组织大规模移民,陆续分布在我国东北部。

余天休重视边境建设,提出殖民边疆。他认为,国家救治之方的根本在于人口的适当分配,而人口的适当分配莫过于殖边移民一途。[1]1922年,他发表了《发展中国边境意见书》宣言,宣言称我国治乱病原莫非人口过多、物产不足,唯有移民边境,消散游民,社会才能安定,再谋以海外殖民。边邑移民的理由是中国根本的社会问题是贫穷,95%的家庭是贫穷的。以一家五口每天的最低生活标准算,每年至少需要250元,但拥有250元的家庭实在很少,北京每月平均工资不过五六元,全国的人平均分配不足100元,所以中国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生产问题。而生产不足和人口过多有关,人口多使资源竞争激烈,贫富不均,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依靠殖边,开拓边境,使人口适度分配。内地人口过密而边境地广人稀,满蒙藏疆人口只为内地人口的4%,而土地逾内地两倍,移民边境,利用厚生。[2]移民边境能解决国内人口疏密不均的问题,内地人口多,无生产;边境人口少,无人生产。如果移民,既促进了边境经济,也解决了内地失业问题,一举两得,均衡发展整体国家经济。他陈说殖边救国的步骤:第一期,办理殖民学校和边省旅行团;第二期,办理垦殖公司、转运公司;第三期,健全相关移民机构制度。提倡移民边境以及海外移民是对当时人口稠密且生产不足而言的,目的在于使人口与经济取得均衡分布。

殖边在当时为新事物,各界对于殖边持不同看法,同意不同意者皆有之,殖边容易和殖民混为一谈。1924年,余天休发表《再谈殖边问题》,称殖边不是去侵占边邑土地,殖边不是殖民,殖是开垦、开辟之意,边指边境之地或空荒之地。殖边不单指边境省份,内地18省也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需要开垦,北京也有可开垦之地,如南下洼先农坛天坛等处,殖边是将人口稠密之民移到边荒地,使人口均衡分布,发展国计民生。[3]余天休找到各省荒地人口统计资料,总汇起来,他尤其重视西北边境,称西北高原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主张多移民西北。[4]余天休区分了国内移民和国外移民的不同,殖边实际是国内移民,是在全国范围调节下的有序活动,不同于西方的海外侵略殖民。移民边疆的目的是解决内陆人口膨胀问题,着眼于从全国整体格局,盘活整个国家发展棋局,促进边境开发。边疆尚有许多荒地可供开垦,足以养活剩余人口。

表8-1 荒地面积及增长比例(根据伊藤武雄的调查)

我国自古为人口大国,1930年代人口就达4亿,那时现代化大规模工商业生产还没有完全展开,农业又受到西方产品的冲击,剩余劳动人口一时无法安置。一些社会人口学家如陈达、吴景超等提议通过节育方法缩减人口,但控制人口的后果是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均显不足。过渡时期的特殊人口过剩引致人口内部竞争,人们获取资源的途径日益减少,社会为此动荡不安。对此,余天休提出的解决方式是疏散人口,移民边境,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必要一味减少人口,而是着眼于如何利用当下市场需要,发挥人口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他创办东方学校,就是为边境提供专向人才,他本人从北京到西北工作,任西北大学校长,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开发西北亲身实践参与的方式。这里需要注意,殖边移民和人口节制并不是两个等同的概念。殖边移民并不是因为人口已经增长到不可解决的地步,余天休认为事实上没有必要为人口膨胀而恐慌,社会自有生存淘汰的方式,例如随着社会的进化,人的生殖力将逐渐减弱。他引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所说:工业社会女子进入工厂,与男子同处竞争地位,根据生物学见解,个体越发展,生殖力越减少,用心过度求个体的发展,体格得不到相当的发育,生殖力则顺次递减。[5]社会越发展,生殖力越下降。实际上,对于人口的增长没有必要过于紧张,人口增长能带来相应的劳动力,只要人口问题和区位一起解决,人口不聚集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人和空间的分布相得益彰,人口方面的主要问题就能解决,这也确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殖边移民正是为了将人口布局匀称,使每一片土地上都有适当数量辛勤劳作的人们,有利于同时解决人口和生产。余天休在人口问题的认识上不是单一的就人口而论,而是将人口与经济挂钩,人地相连,他的思维区别于一般的人口社会学家,不纯粹地说控制生育。

开发边境历来受到重视,早在1909年,清朝理藩部就奏请成立了殖边学堂。[6]殖边学堂为造就边地应用人才而设,分蒙部科、藏卫科,分授蒙、藏语言文字及历史地理法制理财学科,学生三年毕业,学成调用边疆。因蒙古殖边学堂开办得较为成功,其经验被要求推广到南北洋及闽粤奉鄂鲁皖诸省。到了民国时期,殖边形成一种运动冯玉祥有专门的开拓西北的计划,其意将西北一带改为七个行省,以实行兵工政策,还打算将准备迁移内地的移民作为他的新行省基础。民间成立有中国殖边社、中华殖边团[7]新华殖边团等社团,他们发现,我国人口十分之九居于东南三分之一地,而西北、西南沃野万里,矿产丰富,却无人开发,货弃于地,无人收取,人口区位严重失衡。西北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尚不足二十人,殖边拓边社基于此组建。中国殖边社是其中一个规模较大的组织,其社刊《殖边月刊》[8]发刊辞阐明了殖边的意义:中国殖边社的任务有二,其一,致力于开发边荒,以致富庶,辅助政府;其二,殖边武装,其防自固。其中也专门解释了殖边的“殖”与殖民的“殖”的不同,殖边不是侵占他国的土地,而是开发本国土地富源。殖边对于边境有影响,民国官方一度讨论并公布因蒙藏等少数民族认为“殖民”一词含有侵略的意思,所以希望各界慎用理藩、殖民、拓边等词,以求各民族之间平等对待。但殖边后来成为民国建设的国策之一,国民会议经常提出相关议案,建议成立殖民试验区和殖民银行

边疆移民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加强国防,这对近现代的中国来说很有必要,对此也有相关讨论,一些论者认为要保护腹地,须先维护边疆,防备外国侵略最重要的地方在于边疆。边疆稳则国家安,国力集中在边疆地带才能保卫好整个国家,而要在边疆树立强大的国防,就需要移民拓边,增强边疆实力。

(www.xing528.com)

图8-1 《殖边月刊》内页

移民殖边固然存在一定难度和许多不利条件。马相伯著文说明了殖边的困难,他认为殖边政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有谁愿意真正去殖边,边地地皮那么便宜,交通又不便利,从上海经内地到新疆还没有取道西伯利亚到俄国便利,到西康坐法国邮船比出川来得快,在这种情形下,只怕殖边是一种设想而难以变为现实。同时,这篇文章说去殖边的人应当具有勇往直前的勇气,放大眼光到边疆去,努力建设,繁荣地方。[9]由此看来,殖边最主要的困难源自边境的交通问题,西北六省包括陕西、绥远、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在内,交通普遍困难,内地去新疆要3个月左右。余天休的一个调查反映了边地交通条件恶劣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他说当时内地边陲交通基本停留在中古,以牛马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由绥远至哈密遥有5 000多里,骆驼每日行走70至80里,沿途各站休息停住,费时两三个月,往返半年以上,若是飞机飞行三小时足矣。彼时横跨太平洋至美洲大陆飞行需三昼夜,巨轮八九天到达,从上海到旧金山轮船需两周时间。从运输量看,火车运货车一辆可载1 000吨,骆驼一头负重400余斤,一辆火车运载量抵5 000头骆驼。巨轮可载80 000吨,等于80列火车、40万头骆驼。交通不便带来很多经济问题,如物价奇贵,北平面粉每包值二三元,到新省每包达三十元以上,运费高昂,再加上沿途路费及盗匪如毛使得物价高涨超过都市。长安距离渭北产煤之地仅200余里,渭北煤营山遍野,长安煤价每百斤高至十余元,相距不远也因运输不至。[10]交通是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如交通不便利,经济肯定发展不上去,物品种类少缺乏交换空间,生活条件差,移民就存在阻力。

殖边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西北一带从地理条件看缺雨少水,不适合种植米稻农耕,而适于游牧。分析者称秦汉以来皆有殖民,但效果都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距和分野,农耕者不适应游牧环境农民不愿意移居边陲做不擅长的游牧民。

无论是交通还是自然条件,归结起来,人们更愿意奔向容易获益的地方,如同现在大多数人愿意选择特大城市、一线城市生活而不是去三线城市或农村生活一样。但是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民国是现代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不同,工业化可以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工矿企业能够设置在任何地方,只要交通便利,西北部开发就大有可为,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了汉唐以来移民的顽疾,突破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界限。农民不愿意去边境,工人可以去。至于交通,只是建设的问题,铁路公路修建随时进行,都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固然有人不愿意去边境,但也有许多人愿意去边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那些内地不易谋生者和逃荒者,可招纳进驻。此外,裁兵垦荒,兵多会增加人民的负担,散兵是社会治安隐患,易形成新军阀,可化兵为工,集体计划,施行军队屯田垦牧、稼穑、畜牧或造林,兴修水利,筑路交通、铺设通信设备,这样既补贴粮饷,又为边防,平时维持社会治安,需要时出征,一举数得。[11]另移囚边境,赞成此法者称古有舜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此法被清朝采纳,清季军流,实放流科刑,移囚流放为传统对待罪犯的方式之一。维新变法后一律改为囚禁,以致监狱人满为患,民国再提流放刑律,移囚即移民,囚犯在边境自由生产,只是不得逃脱。犯罪程度与流放地距离远近成比例:“徒刑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发遣于近边,处十年以上徒刑发遣远边,无期徒刑发遣于极边。”[12]总而言之,移民边境虽然面对种种困难,但还是有致力可为的空间。

在民国提倡殖边的倡议者和实践者中,余天休是较早之人,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曾提出这一建议,并连续发表若干篇论文,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30年,余天休将他对殖边问题的思考总汇成《殖边问题研究》一书,由西安中山大学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五章,包括殖边的意义及工作、中国民族向外移殖略史、殖边的重要、中国人口问题、殖边的计划及整理耕地水利等方针。附录有《边邑社会情状》《孙中山先生开发西北谈》《伍廷芳治边刍议》《各省区荒地与人口分配表》等九篇内容,为研究当时殖边问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书籍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们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余天休对殖边问题的总的看法、解决方案及依据。殖边不单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移民后还有对新环境的适应,余天休在此提到,中国人善于同化,利用文化教化同化异地之民,让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人接受我国文化。文化同化是缓慢进行的,初始不令人注意,后来则成为习惯,南洋、美洲等都是照着这个趋势进行的。[13]文化同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待知髓知味后则难以抗拒,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将内地与边境融为一体,各地人地理杂居、文化同一,由此克服了移民的畏难心理与社会障碍

余天休又论水利救国。余天休在关中工作时目睹了西北大旱,由此兴起谋水利发展的想法,那时他从经济学上研究水利,预备资料,意为他日备开发西北用。后在齐鲁讲学观黄河滔滔水患,更觉治水的必要,于是集中外材料汇聚成《水利救国》一书。该书的起言道:中国为农业国,若水利问题不解决,将无太平之日。历代兴亡盛衰,莫不以水的问题为标准,大乱之起,水旱灾随之在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成就帝业,因关中为天府之国,其所以致此者,水利为之。工业国也以水利为前提。水与帝王事业有莫大关系,水旱灾为农业国大患,为社会治乱之预兆,小者扰乱社会治安,大者使朝代更替。[14]余天休将水利治理成败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其所著的《水利救国》,包括水患预治方法、水与富国的关系以及发展水利的意见等种种与水利相关的内容。

对于农业国家而言,水利可谓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建筑不当,农业几无收成,也可能引发巨大灾患,水利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水利要根据水利的特点来经营。一条江河可串联起沿江河的所有居民,所以水利经营者不但要了解物理的水源气候地势、土壤的知识,而且要善于处理与周边农民、投资者的社会关系。保护农民,向用户效劳服务,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水利。[15]余天休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角度看待水利经济,拓展了水利经营就水和水利工程而论的经济范围,不只将水利看作纯技术问题,而把它当作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善于处理与水利相关利益者的关系,维护农民的权益,才能解决这类在经济上容易发生纠葛的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