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到底需不需要硬性的社会管理方式,罗斯有自己的看法。罗斯提到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色的可供选择的管理方法,不是随意一种管理方法都适合所有种族,管理具有地域和人种差异,如果社会出现秩序紊乱,则可能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方式来暂时稳定局面,之后再采用相对柔性的管控。余天休提到的“术治”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介于刚柔治理之间,他对“术治”进行了深入阐发。
基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的背景,余天休将20世纪前叶的社会阶级分布分为几类:1.独裁尖峰:元首;2.上层士大夫:官僚、政客、学者(教授名士)、律师、主笔、工程师、技师等;3.中层士大夫:上层士大夫告老或退伍落伍者、缙绅(部分为劣绅);4.下层士大夫:乡间教师、学究、行医者、经商者;5.土豪(浪人、土棍、土霸、保镖、放印子账者、聚赌者、开戏园者,手段是可欺者欺之,可压者压之,可诈者诈之,神通广大)、地痞(盗贼、土匪、扒手、乞丐)、江湖阶级上层(卜星相者、说书者、僧道、卖药之流,他们四海为家,不可小觑,甚至可抢夺政权、改朝换代)、江湖阶级下层(小贩、贩卖烟土等的私贩、盲巫、车夫、船夫、马夫、店伙、说客,平日只求温饱,若有事易追随江湖阶级上层)、小地主小资产阶级;6.自耕农及手作阶级;7.农工苦力及无产阶级。各阶级关系如图4-1所示。
图4-1 20世纪前叶中国社会阶层分布
这种区分阶级的模式反映了20世纪前叶社会人群的主体差异,也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标准,其特点在于突出了两大群体,一是士大夫,二是江湖阶级。余氏说天下无事的时候支配社会的是士大夫,天下有事的时候支配社会的是下层士大夫群体,其中最有魄力的是江湖分子,他们上下联络、反抗社会。历代改朝换代,都是这班人兴起的,英雄豪杰也是这班人的代表,乱天下者若无他们的帮助,很难有成功的希望。通常意义而言的士农工商分野在这里体现得并不明显,这种阶层分类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社会形势,此后余天休对江湖阶级和士大夫的论述较多,在情理之中。自然而然地,作为描述江湖的代表作品《水浒传》被余天休看重,他将其称为证明下层士大夫,特别是江湖分子在社会中的势力之书。《社会学杂志》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分析《水浒传》,说宋徽宗时期朝政日非,民不聊生,皇帝昏迷浮浪,权臣弄权,文官要钱,武官怕死。官员倚仗权势夺人妻女、财产,滥用刑罚,不讲法律制度,贪滥贿赂,梁山好汉趁机打起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的旗帜,聚拢豪杰起义。他们仗义疏财,专门结交好汉,结为兄弟,笼络落魄朝廷命官(108人中官员贵族富户39人,占38%),以忠孝节义为名,收罗来自各个阶层各行业的数十万之众,四方联络,震撼朝廷。[22]《水浒传》生动地证明了江湖人士的能量不可小觑,江湖人士是民众中具有反抗精神和侠义心肠的磊落之辈,或是中上层中因得罪上级被犯事污蔑或遭受陷害而不得已流落民间的能力超群人员,他们以某种亚文化形式联合在一起组成集团,对外扩张活动,增强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余天休将江湖人士划归为下层士大夫,颇有深意。这一划归暗示出江湖阶级常与下层知识分子相结合,这两类群体具有某种天然的契合性。知识分子向来具有理想抱负,无论是上层知识分子还是下层知识分子,如若抱负得不到伸展实现,内心必然惆怅无比,比起一般人更为焦灼不安。上层知识分子被当局和体制收购吸纳,如通过科举考试吸纳,但能考上及借此途径为官者毕竟少之又少,所以下层知识分子多被体制忽略,但从政治稳定角度出发,这类人群又不可忽视,他们能力不弱,只是苦于无用武之地。历来一些没有考中科举的秀才举着农民起义的旗帜,闹得轰轰烈烈,如洪秀全等,即为例证。当权者对于这部分人应加以回报,虽不能给予政治机会,但可使他们生活舒适,将其意志软化于日复一日的安宁生活中。江湖人士既可对社会起到破坏作用,也能起到建设作用,江湖人士若无下层知识分子的加入指导,其洪流盲目,不能致力于达成长远目标。同样,下层知识分子善于谋划而拙于行动,无江湖人士的协助行动亦不济事。平日里,这两个阶层的人物本无多少交往,下层知识分子和江湖人士不容易结合,他们之间并无多少品位文化共同点,但在特殊的环境里他们却能够融合在一起。
余氏提到对于这种类型阶级或者社会组织的调适方法——“术治”。术治来自我国根深蒂固的文化,文化是适应环境经历史检验的有效方式。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用以适应环境的方法,包括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余天休表达出这样的观点:数千年来,我国维持社会的不是法治,而是权谋、术数、世故、礼教,可统称为“术治”,这是我们文化的要点,民众一举一动莫不受其约束。他将“术治”的具体内容分为四类:权谋、术数、世故、礼教,这种分类值得重视,它使我们对于何谓“术治”了解得更清晰。就每一类具体含义而言,权谋意在操纵居上者的举动,使之符合自己的利益。“权为两端,上谋知命,其次知事,预见祸福吉凶,成功失败。其行事能防患于未萌,避难于无形,居乱世而不害于本身,太平之世则能握天下大权。”(刘向:《说苑》)。实际是说,权谋者善于料事,对未来若干时间以后的事情能够预见推算到,这需要权谋者反复用心思考,借鉴他人经验,综合各类信息,保持机警。善于权谋者具备若干素质:喜怒不形于色、见风转机、利害精密、纵横捭阖、威胁利诱、以退为进、无为而有为。权谋者不做多余的事情,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节省精力用于保持和专注于所要做的事。术数指满足一般人相信命运的心理,自称能预知天命、预测祸福,如看八字、算命、相面、看掌、抽贴、占卦、扶乩、测字、符咒、抽签、解梦、择日、风水、诵经、声巫等。世故包括待人圆滑、四面讨好、涵忍小事、拉拢平辈、讨好上级、欺压下属、应酬细致、做事秘密、谈笑自若、耍手段、摆架子、指桑骂槐、投鼠忌器、走曲线、装虚伪、假卑弱、不彻底、不露骨、不闹翻、不说破,维持平衡。[23]另有礼教,礼教是指社会约定的规则,用于约束人的行为。权谋为大的经世,世故礼教为小的人情面目,术数覆盖了现在说的迷信类,但迷信在此处是作为一种控制管理手段出现的,即迷信的目标在于以未来的命运管理抚慰现在的遭遇。
有关权谋的内容可以从古代书籍如《孙子兵法》《鬼谷子》《心书》《六韬三略》,法家的书《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发掘,这些书不少讲权术应用,它们实际是权谋书。一部二十四史,不主要诉解国家社会制度的建设,而对个人用权的逸事津津乐道,明朝冯梦龙[24]将权谋术编著为《智囊全集》[25]十部,集权谋之大成,如果要了解权谋,阅读这些书就能发现其特质。还有“民间流行的《三国演义》等小说戏曲也不例外,都是讲运用权谋分合开展斗争。善于权谋者成为职业,诸如策士、说客以及书吏都是弄权的代表。还有世故,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群治建立在世故主义和权谋主义的基础上”[26]。权谋、世故我国早已有之,非个人所能提倡发明出来,大约适合于过去环境。《社会学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士大夫热衷于世故和权谋之术,将其称为支配上中等社会群治的两个要素。我们在这里并非提倡用世故权谋,不是对这二者进行褒贬评议,本身持中立态度,而是说明权谋世故是从帝王贵侯到平民百姓广泛流传的现象和行为,关于权谋的总结归纳蕴藏在古代典籍中。(www.xing528.com)
权谋通常指事业成就,世故则体现在日常交往中。世故者的基本特点是圆中有方、经验老到,世故离不开权谋。“世故一方面需要涵养的功夫,自制的习惯,不使人难堪,给人面子,另一方面做到圆中有方,还要有些硬朗,过谦召侮,安其身而后动。权谋作为处世的本领,无处不在,甚至在日常交际的时候也勿忘耍耍手腕。”[27]世故的要诀是勿显露。世上的不良之事,福祸悔咎,大都因为显露,露财显才,或示加相色,并给予接近机会,则被人记念或忌恨而起。铺场张扬,言语惊座,美妙动人,都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心者明里暗里,相机下手,如果一旦冲撞事发,若不能忍气吞声、自我消遣,必要比试一番,权横公理,或诉诸官衙及有关机构,殊不知“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为古话,必有三分道理。富者奉陪到底而如同九牛拔其一毛,官者熟悉文本程序,迁移不决,且官官相护,其结果必定不但出不了气,反而进一步伤了弱者元气,动摇根本,暗淡沉寂,抑或一蹶不振,此为一处,不是世故者所为。另一处,不必故意曲意奉承、自行示弱,需要让人不敢动歪念,从软处拿捏。不主动涉言就事,保持距离,敬而远之,勿贪图小利、靠近“烫手山芋”,避免做替罪羊,少发话表态,发言不关宏旨,或指意玄远,必要发言,则越简略越好,略加意义不清无妨。世故者,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也,态度不卑不亢,实为涉世不二法则。
迷信分若干类,迷信起自十天干十二地支,阴阳八卦相间,河图洛书,配以三十年为一世,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划定时岁。每一天干地支相配,必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之,所以六十年为一甲子循环,此造成人的八字。如甲子属金,第一字为天干,第二字为地支,金为五行属字。十二生肖即十二地支所属生物,如子鼠申猴,每人诞生之年为甲子中的某一年,以生物论形象容易记忆。时日也是如此计算,人诞生年月俗为“八字”,“八字”迷信判断生辰时日决定人的命运,祸福吉凶都由先天注定。批命算八字法如凶吉冲煞、九星、生肖冲合、压运的内涵都是在说一个不确定之物,没有谁固定好命或不好命,人的命运不断流转,彼时好运,此时坏运,没有定论,算命先生说话一般模棱两可,不明确,如此才让人信服,觉得命运本该如此使然。
批命过程是这样的,先通过各种方法分出若干种类,种类名称虽都不同,但原理大同小异,描述各类间的关系,由于属于不同类,所以必然有相合不相合的。如九星分为太阳星、太阴星、木星、火星、罗猴星、金星、水星、计都星、土星,其中遇太阳太阴星吉,木星有小疾,火星诸事不宜,金星利男不利女等。十二生肖也是如此,马牛冲、羊鼠冲、蛇虎冲,鼠牛合、龙鸡合、马羊合,另有流年冲合,子午冲、卯酉冲、己亥冲,寅卯未合、申子辰合,其间必无确定道理,随机选择。压运指星象家认为人有神压运,神有十二位,一年换一神,每年有神当值。十二位神计有太岁、大耗、青龙、丧门、白虎、朱雀、六合、贵神、官符、吊客、小耗、病符,其中青龙、朱雀、六合、贵神为吉神,其余皆为凶神。时日也有选择,天喜日宜婚嫁纳彩,青龙日宜行船,天瑞日宜上官,月压日忌嫁娶出行,河魁日忌起造安门。又有看相称骨、风水堪舆、圆光、祝由科、符咒,都各有要义。[28]这些迷信手段的共同特点是人无一不在命运中流转,人生不确定。每个人的人生皆有顺境逆境,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事事倒霉,人们之所以迷信,道理就在于此,这体现出迷信的管理功能。进而言之,命运其实掌握在每个人手中,人心正行事正,自然好运。荀子在“非相”篇言:“相形莫若论心,论心莫若择术,相不能胜心,心不能胜术,若术正则心也随之而正……其要者居心正而行为合法,方为趋吉避凶之善法也。”心正命顺,确乎遇到不能把握之事,此时求助于迷信无非为求断之。迷信种类繁多,各种类型,不能确定是非对错,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无碍预测未来。迷信但提供一指示线索,姑且听之,如果孜孜以求、深信不疑,即所谓迷信观念根深蒂固,则当受其害而不自省。
礼教为群治的一种,起初在贵族中流行,宋明以后经理学家提倡民间将礼作为治理宗族子弟的手段,礼随之覆盖社会。“礼”最初指宗教仪式,《说文解字》后简称《语文》曰:“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后来,礼扩大化,不单指宗教,而且包含了“民风、民仪、制度、仪式和政令”,大而等于“文化”,小而是“礼节”,是一个复合型概念。[29]《礼记·王制》说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这些构成了礼的基本内容。教,《说文》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包括教化威权和教导善诱二义。”何以需要礼?因“礼本乎于情,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礼记·礼器》)又“礼报情,反始也”。(《礼记·乐记》)“礼”被当作治理社会的工具。“礼者,事之治也。”(《礼记·仲尼燕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社会和国家事务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礼,无礼诸事不成,礼实际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的规范以及具有约束力的惩罚准则。古以孝治天下,孝要符合孝礼,“夫孝者,善继人之志,述人之事也”,传承前人意志行动、发扬前人志气最符合孝的举动。古代阶级分明,阶级符合礼的形容是“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翔举舒扬),庶人僬僬(不谨饬)”。(《礼记·曲礼》)礼形象地表述了如果所处阶层不同,其装饰外观的材质也不同,神采飞扬程度自然不一样,礼对此有严格规范。财产政策方面的礼是“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礼记·坊记》),礼使民众不太过富裕,也不贫困,恰到好处等。
达礼之人表面看起来恭俭庄敬,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等同于现在所说的“交往理性”。既与人交往,不可放诞得意忘形,也不必拘束谨慎,如此长期双方都承受不了,通过循礼尊礼起到如春风化雨的教化作用。那么礼从何而来?制作礼的标准是区分、判别人群之间的差异,“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记·曲礼》)因亲疏远近,故在尊礼方面不同,而之所以要这样区别,其目的还在于不使伦理秩序紊乱。因资源机会分配在各种环境中实际难以做到均平,但要使这种不等分配让人心悦诚服而毫无怨言,便提倡尊者长者优先,其余者次之,若没有礼数,无论什么都人人争之,那社会这艘共同承载的大船早晚会一起沉没,所以先王制作礼,使争而不乱。“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礼论》)礼不凶恶,面目不狰狞,但藏器在身,待时而动,关键时刻显示出规训惩罚力量。如果礼总是面目和善、亲切有加,不施惩戒,则起不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管理功效。“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礼记·礼运》)不遵从礼者要接受惩罚,严重者众人谴责冷落他,从此失去资源机会,难以在群体中立足,其势被逐。
人们对“礼”自发地采取自然而然的日常态度,百姓日用而不知。礼教的作用在古代甚至超过了法律和宗教,它使民众自觉地服从规范而不需要强制。礼教的精神归结起来,包括名分、差别、仪节、矫情、隔离、克己、尊古,其中心不外乎忠孝节义。[30]礼通过对人的区分、对外表形式的分别,推及待遇礼遇的不同,以此来管理人群。礼是公平的,通过努力,人人可至尊者长者的位置,享受礼遇。随着时代的变化,礼现在并没有消失,而且在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崇尚自由平等,节奏加快,礼的繁文缛节必得删减。[31]现在的礼在人们心中,懂礼知礼,行动上略有表示即可,得其精髓,去其形式,不必兴师动众铺张浪费。礼为社会俗众不成文的习惯法则,区别于成文的法治,社会进步当然依靠礼法并行,二者不可或缺,共为治理良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