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该书呈现了一幅经卜先生剪辑过且轻松易读的中国哲学与生活镜像。德国人与中国人在哲学理性、日常生活及礼仪习俗规则方面尽管表现迥然不同,却也不无相通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西双方均认可的处世“黄金定律”;康德“心中的道德定律”与儒家的“修身养性”及“内圣”似乎也能找到某种对接点;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中国思维具备走向世界的潜力,并逐渐获得更为广泛的响应;当然,“亦此亦彼”、“曲而不折”、“顺其自然”、“有用无用”、“物极必反”(第四章)等阴阳思想、道禅精髓道出中国人独有的辩证人生态度。中国古典文人的生活方式如李白的道骨仙风、陶潜的求田问舍也一度受到卜先生的推崇。
在日常行为举止方面,卜松山先生通过截取一些情趣盎然的生活片段或场景(例如风格不同的中德饮食文化对照),对普通中国人礼仪习俗与日常举止行为(例如等级、客套、面子、关系文化)(第五章:社会与个人;第六章: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跨文化”品评并予以积极理解,当然也不忘提及其消极作用(如好面子与关系文化的负面影响);在论及《孙子兵法》在现代商战的运筹帷幄及对中德双方商务谈判技巧策略的描绘方面(第六章),有不少惟妙惟肖之处,同时也指出其在跨文化方面的“理解也是误解”[5]所在。可以说,经卜先生的这一跨文化“发现”,一个迥异于西方、有着独特背景、寓于生活哲理的“他者”形象跃然纸上。(www.xing528.com)
毋庸置疑,这本颇有韵味的跨文化读物不仅为德语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向遥远东方古国的大门,也值得万千中文读者将其视作一册中国哲学传统浓缩本闲来品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书的中文版本,或许能为中国的海外汉学研究者或爱好者拓宽“另一视阈”与思考问题的方式提供些许借鉴,也或许能为在当今快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普通中文读者对深受影响却疏于察觉的自身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传统)进行梳理与佐证提供一种可能。毕竟传统哲学(及宗教文化)与每一位现代人的精神指向或多或少有关,也与作为个体的自我“修身”和教育息息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