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文达研究特点与贡献的介绍

罗文达研究特点与贡献的介绍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罗文达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当时已经引起了重视并成为重要参考文献。林语堂出版于1936年的《中国新闻舆论史》就已经注意到了罗文达的研究结果。未能找到这些重要的文献,对于我们研究罗文达的新闻思想,是一种遗憾,但从本文所分析的罗文达的论著中,已足以看出罗文达对中国新闻学教育、对中国新闻传播业研究的贡献。

罗文达研究特点与贡献的介绍

罗文达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研究,主要在燕京大学工作期间进行,其中有些是与他的同事、来自美国的新闻学教授聂士芬(Vernon Nash)一起完成的。

罗文达的中国新闻传播业研究,涉及范围广泛,与其同事白瑞华(R.S.Britton)影响甚大的《中国报纸1800—1912》这样关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概览式、描述性的研究,以及他的后辈同乡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Wagner)的《进入全球想象图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那样将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入研究相比,罗文达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研究,主要是专题性的实际调查,以对中国新闻业的经济和技术调查为主,以丰富而确凿的第一手数据分析见长。而这种研究方式也使其研究结论体现出一种以数据说话的客观性

作为一个西方学者,罗文达研究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讲求实证,他深入中国新闻传播的实际,深入档案和原始资料,以及中外文著述,并以西方的研究方法,与传媒机构合作,开展对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分布、特点、读者群等问题的系列调查研究,获取了丰富翔实的数据资料。而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即使他的研究真实可信,富有说服力,也为今天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参考。

罗文达在中国新闻学史上的贡献,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最大成就,是广泛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宗教报刊传播与发展的《中国宗教报刊》,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宗教报刊最为全面和深入的一本学术著作。

其次是他将传播观引入新闻研究,他的《1937年7月前的中国公共传播》等中国新闻传播业的调查扩展了中国新闻学的研究范围。

罗文达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研究中来,为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培养了人才。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古廷昌、梁允彝在他的指导下完成对中国宗教报刊的调查并完成毕业论文写作。[15]燕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陈鸿舜在他的指导下完成关于中国道教报刊研究的学位论文[16],且为罗文达《关于中国报学之西文文字索引》一书进行大量文献检索。[17]

罗文达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当时已经引起了重视并成为重要参考文献林语堂出版于1936年的《中国新闻舆论史》就已经注意到了罗文达的研究结果。刘家林指出:该书在充分利用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和罗文达、白瑞华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最早的舆论史学研究专著的框架结构和理论体系[18]

后来的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国新闻历史的时候,也有提到罗文达的研究结论和数据,如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编年》(中册)就提及到罗文达的《关于中国报学之西文文字索引》和《中国宗教报刊》。但遗憾的是,这本有着丰富调查数据和翔实史料的专著,在当代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文献搜索过程中,只发现极少数引用该书的数据的,如何立凯的《基督教在华出版事业(1912—1949)》。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研究罗文达的资料非常之少,且年代较为久远,其研究中国新闻传播业的一些著述只能找到篇目,比如《新闻学在北大》一书中所提到的《北平报纸之研究》[19];林语堂在《中国新闻舆论史》中所提到的“北平燕京大学新闻学教授鲁道夫·洛文塔尔……《中国新闻之现状》”[20],此外还有出版于1938年的“Printing Paper:its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Film in China”,等等。未能找到这些重要的文献,对于我们研究罗文达的新闻思想,是一种遗憾,但从本文所分析的罗文达的论著中,已足以看出罗文达对中国新闻学教育、对中国新闻传播业研究的贡献。

此外,本文所研究的罗文达的著述中,有一小部分只找到当时刊登的中文译文,未能找到其原文,如《澳大利亚洲的中文报纸》《中国版权法》等,因此也无法确定其刊发的具体时间以及刊物,对其内容的研究因此也主要依赖中文译文。以上两点,希冀不会影响本文写作的严谨性。

(原刊于《新闻与传播评论》2012年第3期)

(刘兰珍,传播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跨文化传播。)

【注释】

[1]肖东发主编:《新闻学在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2]肖东发主编:《新闻学在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72页。

[3]洪业(1893—1980),号煨莲,福建闽侯人,当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时任燕京大学教务处长。——作者注

[4][美]陈毓贤著:《洪业传》,侯仁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www.xing528.com)

[5][美]柯马丁:《德国汉学家在1933—1945年的迁移》,《世界汉学》2005年第3期。

[6]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情报研究所:《美国的中国学家》,内部资料1977年版,第175页。

[7]刘方仪:《中国化新闻教育的滥觞——从20世纪20年代燕大新闻系谈起》,《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王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135页。

[9]马星野:《中国报业前途之障碍》,《申报周刊》1936年第49期。

[10]胡道静:《普建地方报要求之再喊出》,《战时记者》1939年第8期。

[11]Rudolf Loewenthal.The Religious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ynodal Commission in China,1940,73.

[12]Rudolf Loewenthal.The Religious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ynodal Commission in China,1940,279.

[13]译文中提到原文发表于People's Tribune,译文发表于《报人世界》第7期,由于未找到原文出处,因此发表的时间不详——作者注。

[14]肖东发主编:《新闻学在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73页。

[15]Rudolf Loewenthal.The Religious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ynodal Commission in China,1940,133.

[16]Rudolf Loewenthal.The Religious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ynodal Commission in China,1940,165.

[17]Rudolf Loewenthal.Western Literature on Chinese Journalism:a Bibliography,Acknowledgement,Nankai Institute of Economics,Tientsin,1937.

[18]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王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9]肖东发主编:《新闻学在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20]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王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