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中国法治思想的形成,可以发现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法学家。他们的观察、反思、比较、总结、讲演、呼吁等活动,促进了法治意义的阐明与传播。由郭道晖等人主编的《中国当代法学争鸣实录》和杜力夫等人编辑的《中国法学大论战》提供了中国当代法治思想形成的艰难过程的精彩记录。在法治共识达成之后,没有人来关注是谁为此作出了贡献,仿佛一切都来得轻而易举,仿佛对法治的洞识早已有之,无需大惊小怪。很多人忘记了法治意义阐明之路上走过的曲折与艰辛。恰恰是这种忽视的背后,隐藏着某种危机。它意味着:对法治的真切内涵被遮蔽,似是而非的对法治的解释大行其道,法治的价值被削减或偷换为政策的歪理,以致人们遗忘了推进法治的神圣使命。对法治思想的轻漫与功利主义的物质追求暗中媾和,很多人被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汉字所蒙蔽,以为无需费力就明了法治的意义与内涵。法治的敌人们心中窃喜,他们可以继续浑水摸鱼,中国的法治进程因此放缓。
法理学在法治意义的阐明与传播上卓有建树。但是关于法治的知识主要停留在法学教科书、学术论文、大学法学教育、法律专业人员的头脑以及部分网络传输中。法治知识并没有普及大众,没有成为普遍的信念。就法治知识的分布而言,情况并不乐观。法理学重视了法治的秩序、正义、人权等价值,但限于法律专业主义视野,忽略了法治的思想价值。法治是治国方略,法治是生活方式,法治同时是一种思想,法治思想将与其他思想对话、沟通,并在对话、沟通中确证自身的合法性。忽略法治的思想价值恰恰是这个时代的病症。重估法治思想在当代汉语思想中的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因为汉语思想对法治的表述超越了传统儒家、法家对法律的识见,也超越了政治家们重视法律作用的言论,甚至超越了一些西方的表述。当代中国的法治思想以横跨古今中外的大气和勇气对法治规律及其内涵进行系统总结,克服了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国情主义,使法治的意义得以系统阐明。法治内涵在汉语思想中的正本清源是一项艰辛的心灵之旅和思想实践。可以说,汉语思想界对法治的探索、总结与接受是汉语思想对法治理论的贡献,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提供了思想资源。法治进入汉语思想并得到汉语思想的阐释与接受无论对于中西方思想交流还是当代中国文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法治对于权力运行规律的洞察、人权价值的认同、秩序与正义的追求、法的最高权威的尊重与守护是普适全球的思想精髓。法治对汉语思想的特殊意义在于,法治作为总体的世界观提供了对汉语其他思想的审视与评判,由此而成为具有解放性的力量。重估法治在汉语思想中的启蒙价值及其革新力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