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县志》记载:“双龙河桥在曾家湾村西双龙河上,为石质。历史久远,建于清雍正十一年,道光十四年重修,光绪十一年再次重修。桥长30米,下部石砌墩台,上铺长条石板,宽3米,两侧有石栏杆,中可通行一车。桥体坚固壮观,桥板上有2~3厘米深铁瓦车辙两道。据传说,当年桥建成时,举行通行仪式,因逢二蛇横卧桥上,取其吉利,遂命名曰:‘双龙桥’。每当春暖花开,附近人民结伴纷纷来桥畔浏览,为一时盛况。”
地方史料记载,双龙河古称曾家湾河,发源于滦州茨榆坨南,全长55公里,原是一条季节河,每逢雨季河水漫溢,曾家湾以南一片汪洋。到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一些乡绅组织乡民集资修建一座石桥,人们不再担心过河难了。但由于此地为交通要道,来往车马喧阗(读tián),加之洪水冲刷,多有损坏,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组织修缮。而咸丰、同治年间的洪水又使此桥岌岌可危。当地乡绅几经筹措,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一次修竣此桥,并立碑两块于桥东,镌刻其事和捐资人姓名,以记功德,昭示后人。
重修后的双龙桥长约30米,5孔,石砌桥墩,桥体坚固,上铺长条石板,桥宽3米有余,两侧排列着雕刻精美的石栏石柱,十分壮观。旧时的曾家湾古镇,曾经流传一首童谣:“曾家湾,三宗宝:荷花坑,蒲子草,双龙大桥修得好。”双龙桥自建成之后,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交通作用,享有“津梁要路”之誉。直至1956年唐柏公路改建,在石桥北一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木桥,双龙桥才不再担当交通重任。1975年7月29日至31日,天降大雨,水患成灾,双龙河形成多处漫堤,为了泄洪,历时242年的双龙桥被炸毁。(www.xing528.com)
光绪年间修建的双龙大桥,“雕镂务求工巧,二十四狮列东西,栏砌必极崇高,一十六椿分南北。……傥(读tǎng)过客有目共赏,较向之先民有作者,不更壮观瞻哉!”这是双龙桥碑记所述石柱石栏精美盛景,见证了遥远的古石桥之辉煌。当年汛期过后,石桥已化为河床上一堆横七竖八的石头,桥碑石料也散落民间。
所摄古桥残石,现藏于曾家湾曾一村村民张宝明家,是1997年冬季在老石桥附近挖掘机作业时出土的,拉运回家清刷干净后,雕刻的花卉纹饰和字迹清晰可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