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间娱乐工具陀螺的历史及现代应用

中国民间娱乐工具陀螺的历史及现代应用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过去,陀螺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动手或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而成。陀螺也写作陀罗,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尤其在农村孩子中十分流行。据说空竹就是由陀螺改进的,所不同的是空竹是在空中旋转,而陀螺是在地上打转。大约在明代时,抽陀螺已经在北京城流行了。若论大小,市面上既有儿童玩的超小型手捻陀螺,也有各种大型陀螺,是专供成年人健身娱乐用的,亦很有个性。

中国民间娱乐工具陀螺的历史及现代应用

小时候笔者心中就有一个“理想”——当木匠,究其原因,是可以学习木刻,刻毛主席头戴军帽的头像(后来知道原作是著名画家沈尧伊),再就是能用木头削“皮猴”——即陀螺。老家的隔壁住的是李学雨,论辈分叫他二爷,是一位木匠,家里木工工具一应俱全,让人羡慕不已。在过去,陀螺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动手或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而成。陀螺的结构看似简单,但要制作成功并非易事,况且自制起来颇为麻烦,成品也欠美观,买的多为镟制品,十分精致。

陀螺也写作陀罗,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尤其在农村孩子中十分流行。其形状上半部为圆形,下方尖锐,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其直立旋转。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对其有不同的叫法,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读gá)”或“打老牛”,关中一带叫“打猴”,因为民间许多耍猴的艺人喜欢对猴子抽打鞭子。在我们家乡管它叫“皮猴”,这里的“皮”既有顽皮、不老实、不安分之意,也含皮实、皮拉、禁抽禁打的意思。

据说空竹就是由陀螺改进的,所不同的是空竹是在空中旋转,而陀螺是在地上打转。唐代诗人元结写过一篇《恶圆》,曾叙说用“圆转之器”,哄婴儿,这便是最早的陀螺。到宋代,一种类似陀螺的小玩意出现在皇宫中,宫女们叫它“千千”,由象牙制成,中央插一铁针为轴心,依靠手捻,在直径4寸的圆盘中游戏,谁的千千转的时间长谁就是赢家,也许后来的陀螺就是从此发展而来。大约在明代时,抽陀螺已经在北京城流行了。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一书有这样的记载:“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清代诗人李孚青《都门竹枝词·打陀罗》云:“清明佳节柳条拖,放学儿郎手折多。早送爷娘上坟去,好寻闲处打陀罗。”

传统的陀螺多是木头制作,用刀削成上圆下尖的漏斗状锥形,再在尖头上安一个光滑的钢珠,旋转起来既快又稳。抽打陀螺还需一根鞭子,准备一根木棍,然后在一端系上一条绳子或细皮条。因为要不断地用鞭子抽打陀螺,时间长了就会被抽断,故而为了使鞭绳结实些,常常会将几根细绳撮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粗壮的绳子。(www.xing528.com)

陀螺曾经是广受城乡儿童欢迎的玩具,备受男孩子的喜爱,北方人尤其爱在冬季玩,东北有“大冰猴子可地拽”一说,并管陀螺叫“冰猴” 或“冰陀螺”。在过去的农村街头多为泥地,不太适合陀螺。每当到了冬天,村前的坑塘已经冰冻至底,或是一场大雪之后结了薄冰的场地,都会成为小小陀螺快乐旋转的舞台,玩起来更加灵活有趣。经抽打后陀螺会在冰面上长久地转动,随着抽打频率的加快,它的转动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让陀螺转起来更好看,可以在顶端画上几圈环形的颜色,或在侧身涂些图案,转动时煞是炫目。有的孩子技术好,可以一个人同时抽打好几个陀螺,自己便站在中央,“指挥”着它们围着自己旋转,手中的鞭子越甩越带劲,抽在陀螺身上会发出极响亮的声音,甚是过瘾。那时有一首歌曾唱到:“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我们经常唱着这句歌词,几乎把它当成敌人,狠劲地挥动每一鞭。孩子们之间还相互比赛,用力抽打自己的陀螺去撞击对方,如果把对方的陀螺撞趔趄不能继续旋转,一“跌倒”便算输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陀螺的品种花样越来越多,市场上开始出现塑料陀螺、金属陀螺等,甚至可以安装上电池,转的时候会发光发亮,虽然少了传统陀螺的朴实,却多了现代玩具的新科技色彩。若论大小,市面上既有儿童玩的超小型手捻陀螺,也有各种大型陀螺,是专供成年人健身娱乐用的,亦很有个性。虽然旧时代的玩具远没有今天这样丰富精致,但那时的孩子似乎并不缺少欢乐。

文玩市场,仍然可以看到传统的陀螺,即使不再玩了,买回家来也可以作为对儿时的怀念,因为它毕竟给我们的童年时光带来过不少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