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把骨:怀旧儿时游戏,教你制胜技巧

大把骨:怀旧儿时游戏,教你制胜技巧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北方人,大都在儿时玩过一种游戏,当地俗称歘大把,那髌骨就被称为大把骨。歘大把一般由数量不等、质地不一的大把骨和一只布袋或皮球组成。最为精彩的歘玩法,就是由小布袋或皮球来配合,先把所有的大把骨抓在手里,散扔到炕上,它们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而后把布袋向上抛,在它下落的瞬间迅速下手翻转大把骨,使之逐次转到一样的面,最后悉数抓起。

大把骨:怀旧儿时游戏,教你制胜技巧

所谓大把骨,特指猪羊等牲畜后腿膝部的髌骨,主管腿的活动,是动物身上最为精巧的一块骨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北方人,大都在儿时玩过一种游戏,当地俗称歘大把,那髌骨就被称为大把骨。这里“歘” 字很令人陌生,不过若说出其音来,应该有很多人都觉得亲切无比,这个字音为 chuā,但在方言里读作了三声chuǎ。

过去想攒一副大把骨非常不易,因为每只猪羊身上只有2枚。每逢春节才能杀猪宰羊吃上一两顿肉,所以动物腿上那两枚小骨头愈显珍贵。羊骨尤其少见,更显奢侈,因为羊髌骨小巧精致,更适合孩子们的小手玩耍。这种游戏源自满族,名为抓嘎拉哈或歘嘎拉哈。《满洲源流考》记载:“两手捧多枚星散炕上,以一手持石球高掷空中,当球未落之际,急以其手抓炕上嘎拉哈成对者二枚,还接其球,以子、球在握,不动别于者为歘。”

大把骨呈长方形,以猪的为例,长5厘米,宽、厚各约3厘米,都有6个面,其中4个面可以站住,不知最早被谁命以特定的名称,分为肚儿、坑儿、耳儿、软耳,因地域不同,还有不同的名称。歘大把一般由数量不等、质地不一的大把骨和一只布袋或皮球组成。虽然不拘泥于具体数量,但最底线的一副也要4枚,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组合。玩的人数不限,有二三人,也有四五人的。最为精彩的歘玩法,就是由小布袋或皮球来配合,先把所有的大把骨抓在手里,散扔到炕上,它们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而后把布袋向上抛,在它下落的瞬间迅速下手翻转大把骨,使之逐次转到一样的面,最后悉数抓起。其规则为接不住布袋和抓不起子都算失误,或碰到其他子也算失误,自觉转给下一位。年龄稍小的孩子,小手抓不住布袋、皮球和那么多大把骨,就直接抛大把骨抓大把骨。这儿戏不仅女孩子们爱玩,连小男孩也参与其中。(www.xing528.com)

这种游戏要的是手疾眼快,可以锻炼孩子的反应速度和协调配合能力,以及提高手指的灵活性。曾经连着血肉的动物骨头,在孩子们手里反复玩弄,逐步滋润光滑起来,不仅手感好,连骨与骨相触时发出的声响都那么美妙,而那声音还有那场景、那情趣,伴随着我们走过青涩而快乐的童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