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的由来有一段饶有兴味的逸闻。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名叫布希曼的音乐家,在小城托斯恩散步时,偶然发现一个小女孩坐在门口玩耍,一双小手拿着一把贴着一张硬纸的木梳放在嘴边吹着。布希曼心里一亮,回去后,根据中国古代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及吹奏原理,用象牙雕刻成“药丸筒”似的口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琴雏形。
口琴是一种小型吹奏乐器,是用嘴吹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在乐器分类上属于自由簧的吹奏乐器。琴身呈长方形,其大小、长短各不相同,形制甚多。常见的为十孔口琴,此外还有半音阶口琴、复音口琴、贝斯口琴、和弦口琴等。 口琴主要分为独奏口琴和合奏口琴,各自又有不同种类,其音域依种类、调性不同而略有差异。作为旋律性乐器,口琴可以吹奏至少两种和弦,高水平的乐手可以在遵循口琴结构的前提下同时吹出两个相对独立的声部。又因其小巧的体积而被称为“口袋里的钢琴”。
相对其他正统乐器而言,口琴的沿革历史不够长,世界各地的版本不一。比较一致的记载认为,口琴源于中国的笙,笙是由竹片发声的乐器,为我国古乐器八音之一,18世纪后期,笙传入欧洲。它是一种具有自由律动的簧乐器,也为最早的一种具有和声的乐器,所以它被认为是近代口琴的先驱。口琴看似玲珑小巧,但其演奏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技艺精湛的演奏家可以通过改变簧片的发音和气流的压力来制造多种效果。口琴多用于蓝调音乐及乡村民谣中,也在摇滚乐中使用,还能吹奏古典音乐以及一些爵士音乐,一些严肃音乐作曲家也对它产生兴趣,并为之创作音乐。(www.xing528.com)
经历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口琴都不会陌生,即使不会演奏,也能感受和欣赏口琴音乐。那个年代里,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业余文娱生活都很单调,而口琴却最为普及,皆因其形制小巧,便于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吹奏,再就是物美价廉,供销社里都有出售,还因它易学易会,熟能生巧,甚至可以无师自通。还有,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大量城市青年落户农场,也为长期冷寂枯燥的农村生活注入新的生机,乡村文艺排练和演出空前活跃,基层的小型演出节目里,大都有口琴独奏或合奏节目,也有用口琴伴奏的。美妙的口琴声,曾经是乡村原野上的天籁之音。
曹妃甸地区曾经流行这样的俗话:“一年吹,二年拉,三年学个瞎扒拉。”意思是吹奏的乐器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没有见过钢琴之类的贵重乐器,却过早地接受了唢呐、三弦和口琴、手风琴、脚踏风琴这些亲民的乐器,还曾购买过一只口琴练习吹奏,不多时竟然也能吹出节奏来,算是唯一能上手的乐器,可惜未能持之以恒,半生过去还是“音盲”。清楚地记得,那时学习的曲目都是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像《雁南飞》《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恐怕今生难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