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工尺谱:最早的乐谱

中国工尺谱:最早的乐谱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流传得更广更远。工尺谱是用汉字记录音乐的“最中国”谱式,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古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中国工尺谱:最早的乐谱

曹妃甸文化馆非遗展室,拍摄到唐山花吹“姚氏唢呐”先辈流传下来的手抄本工尺(读chě)谱,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十分珍贵。这些工尺谱,记录的是冀东民间原生态的大喇叭曲谱,为非遗研究提供了活态文本。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有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音乐是靠耳朵听的,采用什么方式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图案”?如何让懂音乐或略懂音乐的人通过媒介感知声音、把握声音?自然是乐谱。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过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是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人们常以一个民族的文字符号及其表达的抽象概念和诗情画意来评定其文化品格,同样,也以一个文化族群创造的记谱法及其完善程度来衡量其音乐文化的品格。

传统音乐能够确知年代的大都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有谱可依,二是有音乐实践,三是有音响可听。具备条件的“三大宝库”是:古琴音乐、戏曲音乐、各地乐种。三类音乐的共同特点是有谱可依。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

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流传得更广更远。工尺谱是用汉字记录音乐的“最中国”谱式,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古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工尺谱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汉字文化圈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在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www.xing528.com)

在工尺谱中,音的高低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的,其音高关系与简谱的1 2 3 4 5 6 7相同。工尺谱中音的长短是用板眼符号、每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来表示。乐句与乐句之间常留有一定空隙,以表示乐句的划分。

唐海县志》记载,民年13年(1924年),十农场庄子村以氏族组成9人的吹打乐队,乐器有唢呐、大鼓、大锣、大钹、小锣、小钹、竹笛等,曾到外地学习吹打乐演奏,专供丧葬、年节喜庆秧歌伴奏和祈雨时伴奏,用工尺谱记述三四套演奏曲谱。民国33年(1944年)春,该村又集资培养13人的吹鼓手班子,并以每日三餐、30斤小米为工价,从滦南县姚各庄请来姚义台为师,用工尺谱训练乐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唢呐、笙、管、笛、箫和轻打击乐,曲谱为喜庆大秧歌和丧葬礼仪的各种吹奏曲牌,正规训练4个月。以后,则利用晚上及阴雨天排练,并为周边各村喜庆秧歌和丧葬礼仪吹奏。历经百年,郑庄子鼓乐班仍在当地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