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古时为“木”字偏旁加“匮”字,现简化为“巨”,是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而成的,其本义指一种收藏东西用的家具,如:柜子、柜橱;引申为管理或销售橱柜里物品的人,如:掌柜、大掌柜的。柜子是中国传统的贮物家具,《庄子》中已有“负匮(柜)”之语。唐代柜子更为常见,敦煌出土的《分家书样文》记载有“箱柜无私,蓄积不异”的文字。另外,敦煌文书中有“拾硕柜壹口,象鼻、曲钺(读yuè)并全”的记载,“象鼻、曲钺”指柜子上锁的配件。在考古发掘中,西安与洛阳都曾出土过唐三彩钱柜模型,还有模印钱纹的汉代绿釉陶钱柜模型。专家认为,陪葬的汉唐钱柜所模仿的应该就是同时期的木质钱柜,上面的圆形堆塑、泡钉、锁合装置应该原为铁、铜之类金属加固件和锁合件。
钱柜是古代商贾店中使用的一种矮柜,通常作长方形,有盖或有门,与坐凳同高,平时又可当坐具使用,故而也称坐柜。有的柜子顶面开有一条长约10厘米的口槽,钱币可以从槽中投入,与如今的捐款箱或公交车的投币箱有相似之处。钱柜曾是商家和钱庄存放钱款及重要票据凭证的保险柜,柜上有锁,需专门的钥匙才能开启。拿钥匙的人就是这店的老板或者主管,被称为“掌柜的”,掌的便是这钱柜或货柜。(www.xing528.com)
图片拍摄于滨海镇老王庄东南街村孙家珍家,其父孙术堂过去是老会计,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在临海的黑沿子码头货栈掌管账房,他使用过的钱柜已是百年旧物。此柜高58厘米,宽58厘米,厚度43厘米,松木打造,盖子和立面板材厚1.5厘米,为使其更加牢固,四周边框加厚2厘米,盖子中间装有铁质钌铞供上锁之用。打开盖子,里面高38厘米,上部有一个高16厘米的抽屉,分3个大小不一的格子,中间一个最大,宽32厘米,两边的分别为8.5和9.5厘米,可以分别用来放钱、票或账簿。据主人说,外表最初刷的是桐油,海边造船都是刷这种桐油,后来才上了一层红漆,至今已呈黑红色。主人还听他父亲说,平时不打开时就铺上一块坐垫当凳子坐,高矮正合适,坐在屁股底下更加安全。这件保存完好的老钱柜,造型稳重,包浆温润,至今独占老屋一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