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缸里打酒和计量的器具叫酒舀,又叫酒提子等,在唐山沿海地区俗称提溜,分竹制、木制、铁制、塑料的等。《中国古代名物大典》称“酒掣子,亦称过江龙、倒流儿,一种汲酒的工具。”
酒提溜的使用在民间已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酒坛大多开口小,坛腹大,取酒多有不便,需要用特别的舀酒器具,于是竹酒舀应运而生。铁器或者铜器在当时有一个不可克服的毛病就是生锈,所以古时最理想的取酒器为银器。商店零售液体商品,包括食用油、酱油、醋、煤油等,都需要计量的器具,其形如杯状,均带长提柄,大小不等,容积大小对应一定的重量,如一两的、半斤的、一斤的等。与提溜配套使用的还有大小漏子(漏斗),方便往瓶罐等容器中倒入。
过去的岁月里,曹妃甸城乡供销社或村庄里的代销点都销售散白酒等日用杂货。柜台上放置着酒坛,塞子裹了几层红布,刚好密封坛口,旁边是漏斗和提溜。那个年代,当地人去商店买酒叫打酒,还有打油、打醋、打酱油。对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曹妃甸人来说,帮大人们打酒或打酱油成为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www.xing528.com)
这是每个小孩子都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剩下来的零钱可以买糖吃。玉官庄庄小人口少,代销点设在很远的村西一间破旧的房子里,卖一些村民日常所用的针头线脑、烟酒糖茶,环境简陋,水泥板砌的柜台,黝黑且稍显油腻,能供人进出的木板翻盖,将里外隔开。农村小商店供应的散装液体日用消费品,售货员都有自己掌握的秘诀:紧打酒,慢打油。所谓紧打酒,就是提溜伸进酒坛里猛地提起,买主还没看清楚提漏是否装满,只看见酒提溜歪歪斜斜四面流淌就倒进酒瓶口上的漏斗里了;所谓慢打油是指油提溜伸进油桶里慢慢地提起,油是发黏的,多出的豆油又淌回缸里了。
在笔者印象里,20世纪70年代,商店里使用的不同规格的提溜,已经不是竹制而是铁制的了。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油或酒,都已是定量包装,散装的已不多见,更见不到谁再用这种东西卖油卖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