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各家各户最不能缺的就是月饼。月饼模子俗称月饼印,是制作月饼的器具。将包有各种馅料的月饼坯拍扁后放入模子里,四周摁实,放在案板上一敲,一个月饼就脱“模”而出,再经过炭火烘焙,香喷喷的月饼就可以吃了。
月饼模子的制作材料以硬木为主,主要有枣木、核桃木、杜梨木等材料,硬度适中,结实耐用,易于雕刻且不易开裂。这木模子出现于民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又要经常敲打磕碰,不会使用太过名贵的木材来制作。饼模的图案主要有八仙、广寒宫、桂花树、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配合着“中秋”“吉祥”等文字。还有的雕刻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时花卉,配以“福”“寿”等字样。同时,还少不了一圈规则的花边,“缠枝花”形状比较常见。这样,月饼从模子“打”出来后,显得图案规整而雅致。一个精致的月饼模子,有主图有文字又有花边,图案内容丰富,既要注重布局精当,还要讲究刀法细腻,在狭小空间里雕刻出如此多的内容,犹见雕刻者的功夫。
常见的月饼模子,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正方形、椭圆形、桃形的等。模子图案、形状的变化,是适应制作工艺,也为了区别月饼的不同馅料。月饼模子承担做传统糕点月饼的功能,但是由于上面有很丰富的纹饰,也使它成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文化品。(www.xing528.com)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月饼最早起源于殷周时期,到汉代称为“胡饼”,唐代更名为“月饼”,制作越来越讲究,元代开始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到了明代,民间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朝杨光辅曾在诗中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用模子制作月饼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传至今的饼模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居多。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中秋时自己制作月饼,饼模多为自制,不同年代的印模丰富多彩,蕴含了国人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录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它将生活和艺术合二为一,成为凝结民族情感的实用器和艺术品,是民间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