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拨棱槌,出自满语,也有叫拨拉槌的,即纺锤,指纺纱、线或细麻绳用的手工工具。拨棱槌是农村漫长冬季里妇女们常用的一个重要物件。用拨棱槌打绳是一种需要耐心更多于气力的活。而今的岁月,早已没有了拨棱槌的用武之地。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借薛宝琴之口给众人出了10条谜语,其中第9条说:“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谜面乃引借《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当时黛玉、宝钗等“众人猜了一回,皆不是”,其实只要逐句细究,就可领会谜面所隐之意,就是拨棱槌:原是取自牛的小腿骨,长不盈尺,两端稍粗而圆润,中间稍瘦,看上去像个细小的哑铃。
拨棱槌,出自满语,也有叫拨拉槌的,即纺锤,指纺纱、线或细麻绳用的手工工具。由小骨棒或小木棒中间安竹钩或铁丝钩构成。把棉絮、棉纱或麻皮固定在钩上,吊起来,拨其旋转就把棉纱纺成线或把麻皮纺成细麻绳。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曾经记载:“制作小碢(读tuó),或木或石,上插细轴。先用叉头挂绵,上轴悬之。捻作绵丝,即为绸缕,可代纺绩。” 由于纺锤取材方便,结构简单,制作容易,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几乎家家都有。
拨棱槌是农村漫长冬季里妇女们常用的一个重要物件。拨楞槌中间立着一个顶端带钩的铁棍,打绳子时将麻皮拴到拨楞槌的铁棍上,再把拨楞槌悬挂起来。这样,一边转动拨楞槌一边续麻皮,一根麻经很快就拧成了。接着,再将两股麻经用拨楞槌拧成一股绳,最后,再捯下来缠绕成团备用。用拨棱槌打绳是一种需要耐心更多于气力的活。人们往往先捻出很多的麻皮,一缕又一缕地堆在炕梢,而后打很多的麻经,一团一团地放进笸箩里;之后再一次性地打成绳,一大捆一大捆的。(www.xing528.com)
而今的岁月,早已没有了拨棱槌的用武之地。乡间妇女盘腿坐在火炕上、转动着拨楞槌并不断从手上延伸出长长的绳线来,已是永远消失的温馨一景。拨楞槌转动的不仅仅是一根根麻绳,更有一代代人难忘的生活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