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物件:清代剃头匠的唤头,回响百姓记忆

老物件:清代剃头匠的唤头,回响百姓记忆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唤头,“旧时是理发匠荷担上街所持的响铁”。清代《韵鹤轩杂著》:“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剃头匠所持响铁,曰‘唤头’。”使用时,一手握着把手,即固定的一头,一手用一根铁棍从空隙里穿过,用力向外端投过去,这响铁便发出悠长的“吱嗡”的声响。另一种是称为串街的剃头挑子,剃头匠会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两头,边走边使用唤头响器招揽顾客,走街串巷,服务百姓。

老物件:清代剃头匠的唤头,回响百姓记忆

唤头,“旧时是理发匠荷担上街所持的响铁”(《汉语大词典》)。清代《韵鹤轩杂著》:“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剃头匠所持响铁,曰‘唤头’。”

剃头匠招揽顾客的唤头,形状就像一只巨型的镊子,由一尺来长、一头固定、一头张开的钢板构成条状的U字形,中间留有较长的中空通道,顶端打磨成A字形,钢尖似碰又碰不到。使用时,一手握着把手,即固定的一头,一手用一根铁棍从空隙里穿过,用力向外端投过去,这响铁便发出悠长的“吱嗡”的声响。这是因为铁棍的扩张,两个钢尖短暂张开,由于反弹作用,又弹回来并相碰,这样反复快速相碰相撞,就连续发出“吱嗡” 声,且持续很长时间。实际上,就是一个音叉。故此,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嗡子”。

剃头匠是古代中国最年轻的职业之一。古人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的理念,所以一生都非常珍惜头发,也没有剃头这一行当。据文献记载,至宋代,始有剃工、镊工之称,到明代有整容匠称谓。清朝时谓之“薙(读tì,同剃)工”。清朝入关时,沿袭金制,剃头辫发,下令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剃发,并颁布“剃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要求把头顶周围的头发剃光,只留下中间的头发编成长辫子。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剃头便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剃头匠也就逐渐形成凭手艺挣钱吃饭的一种专门职业。(www.xing528.com)

清朝时,剃头的活动主要在两种地方:一种是在城镇街道的交叉路口旁、向阳背风的墙根处,搭个布棚子成为剃头铺,地点相对固定。另一种是称为串街的剃头挑子,剃头匠会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两头,边走边使用唤头响器招揽顾客,走街串巷,服务百姓。

响器发出的“嗡嗡”声响,低沉而悠远,想剃头的顾客即使身居深宅大院里,也能听到这种熟悉的低频共鸣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