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肩垫:历史抬运工具的陌生物品

肩垫:历史抬运工具的陌生物品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肩垫,也称垫肩,指抬、挑或扛东西的时候放在肩膀上的垫子,是为了减轻肩膀被重担或重物压伤而加设的一道防护用品,以减少摩擦,保护衣服和皮肤。“插秧拔草割稻忙,最苦最累抬大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兴修水利工程抬大筐等超体力劳动早已成了历史事件,现已都是机械作业,过去那些生产工具,抬筐、扁担等,对年轻的一代来讲,恐怕都是不可思议的物件,特别是这种肩垫,不论是名称还是形状,更是陌生。

肩垫,也称垫肩,指抬、挑或扛东西的时候放在肩膀上的垫子,是为了减轻肩膀被重担或重物压伤而加设的一道防护用品,以减少摩擦,保护衣服和皮肤。肩垫的外轮廓形状是半椭圆形的,左右和后部较宽,前部略窄,中间一个比脖颈大一些的圆洞,恰好围着人的肩膀转一圈,前边和左右两边各有细绳,用来系在脖上防止滑落。

这种肩垫流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经常可以看到农场里有职工在肩上系肩垫。虽然过去供销社里也曾出售过,但还多是自家缝制,这是因为比照着自己的肩膀量尺寸,大小合适,再就是材料使用实在而结实,一般的都要五六层布。布是家织的粗布,可以是新布,也可以是旧布,颜色可深可浅,除了多垫几层布,还可以摊铺上薄薄的棉絮。肩垫不像鞋垫那么薄,也不像鞋底那么厚,在过去家家户户还没有缝纫机的情况下,全靠妇女们一针一线地手工缝制,针脚随其形横竖成排,排列整齐,细纳密缝,主要是增强耐磨程度。做好了套在脖子上时,把带子一系便形成一个整体,严严实实地把肩膀护住,扁担压在肩上时,就没有过重的压迫感和疼痛感。

“插秧拔草割稻忙,最苦最累抬大筐。”这是过去农场里广泛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所谓“抬大筐”就是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清淤挖河、抬运土方。每年初冬时节,总场总要组织全场的青壮年劳动力,开挖疏浚干渠,通过加宽加深河道,保证来年水源充足、流淌顺畅。各个分场、生产队的挖河队伍,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进行清淤大会战。大家带着行李,带着铁锹、大筐和扁担,同时不忘准备一两付肩垫,那一定是老母亲或者新媳妇亲手做成的,代表着家人的惦念和爱护。一筐土重达200公斤,两个人抬在肩上,要从低处往高处堤坝行走,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对每个人的肩膀都是十足的考验。肩上有了一个厚厚的垫子,便可以大大减轻扁担对肩膀的摩擦,特别对那些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来说,稚嫩的肩膀上多一层肩垫,便是极大的呵护。(www.xing528.com)

农民在一年四季劳作中,不仅要受自然环境的磨难,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劳动的强度更是不能确定,劳累辛苦自不待言。农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甚至土法上马,发明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劳保用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条件,起到了“劳保”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兴修水利工程抬大筐等超体力劳动早已成了历史事件,现已都是机械作业,过去那些生产工具,抬筐、扁担等,对年轻的一代来讲,恐怕都是不可思议的物件,特别是这种肩垫,不论是名称还是形状,更是陌生。

笔者走村串户一线调研,或参观走访诸多的农耕博物馆、民俗馆,所见肩垫虽不是什么值钱之物,更到不了文物行列,但它总可以使我们重温过去的一段历史、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透过上面的一针一线,仿佛看到慈母对儿子、爱人对丈夫的如海深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