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熨烫衣服的方法非常原始,也没有专门的洗衣店做此服务。大家庭的洗衣任务都是由女人承担的。说到熨斗,使我们联想到洗衣熨烫的这种器物,对中国裁缝来说也很熟悉”(鲁道夫·P·霍梅尔著,《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
熨斗,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斗,是一种借助于热力,将褶皱了的衣物熨烫得平整的器具。不能说借助于电力,因为熨斗最初使用的是炭火,所谓的电熨斗,只是后来的事情。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据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介绍:“熨斗,亦作尉斗,亦称火斗、金斗。用以烫平布料之器具。相传原为商纣所造之刑具,汉代已见熨衣之用者,其上刻有‘熨斗直衣’ 的铭文,圆形平底,似斗勺,以青铜制成,内可盛炭火。有柄,持之以熨,故称。”至魏晋时期,熨斗已很普遍。晋代的《杜预集》上写道:“药杵臼、澡盘、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由此可知,熨斗已是当时重要的家庭用具。唐诗中熨斗、金斗没少提及,王建的“重烧熨斗帖两头”,白居易的“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都描述得优美得体。唐代画家张萱根据当时妇女们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成《捣练图》,从中也可以看到古代熨衣服的场景和熨斗的使用情况。(www.xing528.com)
关于“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古文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取其象征北斗之意,二是指其外形酷似一只斗。考古资料表明,熨斗最初为铜制,后改为铁制,因而民间叫它“烙铁”。普通人家使用的烙铁,是十分简易的熨斗,皆由铁匠锻打出来,多呈优美的树叶状或等腰的三角形,光滑的底,长长的柄,其导热功能强,因而在木炭不是很方便的情况下,聪明的家庭主妇常常会用灶火来求得温度,即把烙铁置于灶膛或者火盆里埋一会儿,热了之后垫上一块湿布,即可熨烫衣物。因为经常使用,三角部分贴布料的那一面十分平滑光亮。温度的掌握是一项技术,往衣物上喷水也不简单。技术高超的老裁缝通常是口含一口清水,运足了气,“噗”地往衣物上喷去,水雾均匀地分布,烙铁一上去便“吱吱吱”白烟升起,所经之处,水分一下子蒸发干净,留下一片平平整整的织物。
时至今日,熨斗已发展到立体蒸汽挂烫一体的程度,只要将衣物挂于衣架,就能将其熏烫得平整。工具是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也会真的越来越光鲜。也许,你可能忘记烙铁的样子,但一定知道“烙铁是热的”这句话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