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纺车:自古至今的纺纱工具

纺车:自古至今的纺纱工具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纺车是自古代就开始运用的纺纱工具,是一种从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中生产线或纱,以备织机制成布帛的设备。纺车尽管是一个粗制的设备,却为人类提供了衣物的最基本原料——纱和线,而且历时数千年,并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农家妇女们常在晴好的秋日里,或在如豆的灯光下,有时几辆纺车在场院里一字排开,有时独自盘坐在自家土炕上,信手就将棉线拉细拉长。

纺车:自古至今的纺纱工具

纺车是自古代就开始运用的纺纱工具,是一种从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中生产线或纱,以备织机制成布帛的设备。按时间先后,一般可依次分为手摇纺车、脚踏纺车、大纺车等类型,其中历时最久、覆盖面最广的是手摇纺车。看那纺车,实在是简单得近乎简陋:六根约一寸宽的薄木板或竹片,一边三根,各自均匀地交叉成六等份,形成一个圆,用一根轴横穿圆心,轴上装一个木柄摇把。两边各在轴上钉一窄板,固定于用木板做成的底座上,底座另一端安置一个纱锭,如此就成了纺车。

纺车,古称纬车,是从用来加工丝绸纤维的机械派生出来的。据《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介绍:“纺织器具,汉代已普遍使用。其制以木为架,削竹为轮,架上设筳,绕于轮。纺时以右手摇轮,左手就筳徐徐引絮捻绞而成线。”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方言》,《说文解字》和《广雅》也曾记载。中国古代并没有可供织布的棉花,棉花原产印度和阿拉伯,汉字中带木字旁的“棉”字是从《宋书》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最迟在宋以前,最初在边疆种植,后来大量传入内地,棉纺业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记载:“凡棉春种秋花”,“其花粘子于腹,登赶车而分之,去子取花,悬弓弹花。弹后以木板擦长条,以登纺车,引绪纠成纱缕,然后绕籰(读yuè)牵经就织。” 方观承在《御制棉花图》记载:“纺车之制,桓木以架轮,衡木以衔铤。纺者当軖(读kuáng),左握棉条,右转轮弦,铤随弦动,自然抽绪如缫丝然,曰纺线。”

纺车尽管是一个粗制的设备,却为人类提供了衣物的最基本原料——纱和线,而且历时数千年,并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在战争年代,纺线曾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头等大事。语文课本里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说的就是这件事,当时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致使边区军民衣食奇缺。于是,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试想,一辆手摇纺车运作起来就“嗡嗡”有声,数十人、数百人同时摇起纺车,该是何等响亮的一种声音。(www.xing528.com)

纺线是一个熟练工种,操作起来并不难:先把棉花搓成一个个细长条,俗称搓布介儿;将布介儿按在锭子上接上线头,便一手摇车把,一手轻轻上扬,匀称的棉线便魔术般地抽了出来,一层层绕在锭子上,直到大得像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线穗子,就像从果树上摘下一枚硕果。没有使用过纺车的人,无法体验到这种喜悦的心情

一直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纺车还是农村常用的纺织器械。农家妇女们常在晴好的秋日里,或在如豆的灯光下,有时几辆纺车在场院里一字排开,有时独自盘坐在自家土炕上,信手就将棉线拉细拉长。纺一手好线是一个农妇的骄傲,而今,在我国少数民族以及偏远地区,偶尔还可见纺车的踪影,只是真正指望它谋生的已极为罕见。历史作为一个过程,就这样随着时光而渐行渐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