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穿着袼·千层底,追寻中国娃的记忆

穿着袼·千层底,追寻中国娃的记忆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中国娃》中的歌词,是对千层底布鞋最深情和温暖的描述,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所摄千层底布鞋,也是母亲的老手艺。可惜今天穿千层底的人凤毛麟角,中国千百年来成就的手艺,只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穿着袼·千层底,追寻中国娃的记忆

“袼禙”一词比较生僻,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曾经出现这个词,多数年轻人不知其为何物,更不知其用途。《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裱成的厚片,多用来制布鞋。”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不管穷富,人人都要穿鞋子。袼褙是过去农村妇女做鞋的必备材料,人们将其制作过程叫打袼褙或打夹纸。妇女们将家中穿过用过的旧衣物,拆洗分类后摊平,称为扯铺衬,它是就是打袼褙的主要原料。

打袼褙是个精细活,多选在夏秋季节,妇女们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做针线活。在选料上主要是一些旧布以及裁剪衣服的边角料,即碎布头。第一步是打糨糊。取小麦面粉适量,放温水搅拌均匀,然后小火加热并不停地搅拌,糨糊稠稀都要适当,稠了打疙瘩,稀了不粘,打出袼禙不好使用。下一步是裱糊,找一块或几块合适的木板,多用大面板、饭桌,也有时将堂屋的门板卸下来,清理干净后刷一层糨糊,先贴上一层旧报纸再粘贴布片,头层布片应选择面积较大的,因为它是整个袼禙片的最外层,再一层一层粘贴下去。粘贴时布片尽量对接严实而又不能挤压,使整个板面平整,浑然一体。糨糊也要涂抹均匀,这样才能够保证袼禙的厚薄一致。做完最后一层,要在表面再轻轻涂上一层糨糊,最后置于背风向阳的地方晾干备用。袼禙的厚薄要根据用途而定,一般三四层者居多,也有两层的,表面再裱糊一层毛头纸。

打了袼褙,然后则是巧妇们剔鞋样子,再带上顶针纳起鞋底,一针一线地开始做布鞋。这种手工纳成的鞋底,因其层多而结实耐磨,故有“千层底”之名。打袼禙、纳鞋底曾是农村一项常见的家务活动 ,是农家妇女必做的一项针线活。纳鞋底是个细活、也是慢活,少一针也不行,要求针脚密实匀称,松紧一致且排列有序,每平方寸要达到100针以上。手法有一字针和十字针等,一双鞋底平常要纳1000余针,最多达到2000针。最初的鞋面都是自家织的粗布,由白布染成黑色,以后就是买来的,一般用冲服呢、条绒布,高档的则用礼服呢,里子是白布,做成方口或圆口鞋。一切准备好后就是绱(读shàng)鞋了,绱鞋就是将鞋底和鞋面缝接在一起,其技术性很强。绱鞋有反绱正绱之分,反绱就是将鞋面翻过去,即白布里子朝外,鞋绱好以后再把鞋面翻过来。绱好的布鞋要用鞋楦撑起来,根据布鞋的大小用不同的鞋楦,还有许多厚薄不一的木片用来撑紧鞋楦,最后在撑紧的布鞋上稍微地潲(读shào)一些清水才算大功告成。(www.xing528.com)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中国娃》中的歌词,是对千层底布鞋最深情和温暖的描述,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光匆匆,许多年没有见过打袼禙、纳鞋底的了。为了拍摄老物件,弥补缺少旧袼褙的遗憾,请求老母亲给我示范了一次,又一次利用了家里的大面板。母亲像以前一样寻找的都是过去的老旧碎布,布料都是棉质,这种质地挂糨糊、黏度好。所摄千层底布鞋,也是母亲的老手艺。

可惜今天穿千层底的人凤毛麟角,中国千百年来成就的手艺,只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