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戴帽,是中国汉族有史以来的完整装束,无论男女老幼向来都十分讲究。尤其冬季,为御寒要佩戴各式各样的帽子,妇女们也许因为留发的习惯尤其重视首服,老年妇女一般都留发髻,俗称为纂儿,从民国时期一直到解放初期,流行一种黑色绒布帽,人们称之为老太太帽。
这种帽子前端顺发际线走弧线,正中钉一只银扣或铜扣,也有玉石的,帽子后部留出发髻,两侧能盖住双耳。别看这是一顶普通的帽子,形制及色彩也没什么大的区别,老人们戴的时候却格外讲究,对照镜子前后左右仔细端详;如果一时没有镜子,就用中指从鼻尖向上划线,一直触到中间的扣子,方方正正。
老太太绒帽的样式,究其源头应是借鉴了古代妇女的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等,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创的避寒之物,《续汉书·舆服志》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唐宋时期,抹额为男子幞(读fú)头内所衬的头饰。明代时,抹额开始为妇女使用,初为额帕,以综丝制成,结成网状,罩住头发,后来采用布帛,冬季为乌绫,夏季则用乌纱。后来为了方便穿戴,妇女们便根据发额头围的大小剪裁,夹衬较厚的锦帛,称为头箍,形式变化多样,有宽也有窄,还有在两侧留出两个护耳。富贵豪门之家的妇女常点缀金玉、珠宝、翡翠等,考究者还用貂鼠、水獭等兽皮,俗称貂覆额、卧兔儿。
毡帽,指的是毡制的帽子。自古南北不同,有 “南绍北枣”的说法,以绍兴为代表的南方毡帽,圆顶,有卷边,前侧呈畚(读běn)斗形,外形像一块瓦;而以河北枣强所产毡帽,外形则像半个西瓜皮,又分明是个小圆盔,因此北方称之为毡帽盔,多为中老年男子佩戴。(www.xing528.com)
毡帽取材一般为羊毛,脱脂梳理,再层叠加工,压制成形,其特点不易浸水,又不易沾上污泥,戴在头上能遮风挡雨。流行于民国时期的毡帽盔,是厚达5毫米左右的双层无纺织物,厚薄均匀,牢固耐磨,质地坚挺又不失柔软,经久耐用,一般可戴用十年八年甚至更久。冬季佩戴时,可以将里面一层破开,形成一个小前沿和两侧的护耳,护耳部分还可以缝制上兔皮之类的兽皮,使之更加保暖。这个帽子赶集上店时可以在夹层里放置钞票,保证绝对安全。
毡帽,“本羌人首服,秦汉时已传入中原,形制多有演变”(《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周礼注疏》曰:“共其毳(读cuì)毛为毡,以待邦事。”说明在2700多年前的周代已有用细毛制毡的生产活动。明代张岱《夜航船》载:“荀始制帽,舜制帽冠……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后在楼兰遗址和罗布淖(读nào)尔墓发现汉代毡帽出土。唐代有用白毡制作的毡帽,称之白题,为三角形、高顶、卷沿形制,隋唐时期广行民间。在《红楼梦》第九十三回,“忽见有一个人头上戴着毡帽,身上穿着一身青布衣裳……”从作者的描述中,反映了清朝乾隆时期毡帽已是一般平民的帽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习俗的变化,旧式毡帽只有去博物馆里相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