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汉族的民间传统服装,就是男子穿对襟短袄,女子穿大襟袄,下身都穿缅裆裤,这是近现代的代表性服饰。据史料记载,中国服饰样式最早形成于夏商周时期,主要采用上下分裁的“上衣下裳” 制,是中华服饰的基本形制。
北方普通百姓为了劳作方便、经济实用,日常着装大都是上衣下裤,非常朴素。清朝的上衣分大襟和对襟两种,一直沿用到20世纪以后六七十年代以前。男人上衣皆为对襟,两片前衣襟对称,宽窄一样,衣襟搭接处在胸部中心线,纽扣亦钉在中间线上。而妇女上衣,皆为大襟袄,有单、夹、棉之分,立领子呈条状,纽扣是布盘扣,布料为家织的土布,多为家庭主妇自己缝制。一般小片在右、大片在左,大襟从左向右覆盖小襟,一直伸到右腋下侧部,然后在右下系扣。扣子一般要缝制5到7对,忌讳4和6对,缀于大襟边沿,扣门则在小襟与后襟结合处排列。袖筒渐成梯形状,从腋部至腕部。
在传统服装里,夏季穿单衣,春秋时节是穿夹袄,冬天当然就是穿棉袄,有句俗语叫“千层单不如一层棉”,家境富裕的人家会准备几身棉衣越冬,贫穷人家就没有那么多讲究,基本就是光板棉衣。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凛冽的寒风会直冲胸口,大襟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宽阔的大襟正好把整个胸腹部遮挡起来,再大再冷的风也不能直接侵蚀人的身体了。这种着装看似人们的无奈之举,但仔细想来,却是先辈们为适应自然环境的聪明之举。
在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有谁不是在母亲大襟袄的呵护之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吃奶的孩子全身上下只穿一件小棉袄,精光着两条小腿,趴坐在母亲的腰胯之间,肌肤相贴,母亲的两片大襟这时就好像一左一右两扇大门,将风寒全都挡在了门外,特别是那宽大的前襟,会将孩子严实地包裹起来,在这安全、自在、温暖的怀抱里,小孩子无忧无虑,吃奶、睡觉,一点点地长大。这就像黑白电影的镜头一样,对于从那个年月成长起来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www.xing528.com)
冬天里无论男女都穿棉裤,称缅裆裤。做棉裤时,习惯将腰部加高,并多絮棉花以护住腰腹,虽然暖和但穿起来十分臃肿笨拙,外面也不再穿罩裤,以防行动不便。颜色基本都是上(裤腰)白下(裤身)黑。因为裤腰宽肥,一定要把前面裆以上的部分折叠起来,脐部实际上就覆有了三层,这样,既便于系裤腰带,防止干活或走路时裤子脱落,又有利于腰部保暖。裤腿是要有腿带的,把裤腿上提,裤脚对齐脚面上部踝骨依法折叠,用俗称腿带子的黑布带子平整地绑束。若是单裤,把上面裤腿的多余部分向下一放,遮住腿带,整条裤腿就像个竖长的灯笼,足裹白布袜,脚蹬圆口黑布鞋,整个人看上去既有些雍容,又显得很利落。
缝制缅裆裤很简单,无需很认真地量体裁衣,没有精确尺寸,也不分前后片,只要大致估算一下肥瘦长短就行了,腰围臀围皆不用考虑。缝制缅裆裤只需先在布上画出裤子的轮廓,剪下来再把四张裤片缝制在一起,然后再在腰部接上一条半尺宽的白布作为裤腰就算完成了。难怪老百姓都说“一晌午做条裤”,可见速度之快。当然这指的是做单裤,做棉裤是要絮棉花的。别看缅裆裤穿不出形体美来,但确实已被老祖宗们穿了数百年。听说新版电视剧《红高粱》一火,缅裆裤也跟着火了,与女主人公九儿同款的在网上卖到了上千元。
大襟袄,缅裆裤,连同曾经流行于那个时代的许多民间服饰,已经随着历史成为过往云烟,甚至连这些相关的文字都已经快被人们淡忘了。这些特色鲜明的服装样式,只有在各种造型艺术、影视剧或民俗博物馆里一睹其风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