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碳酸钠等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涂在铁质器上,可防锈。广泛用于日用器皿和医疗及工业设备中。”——这是《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辞海》又释:“质轻而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光滑美观,易于洗涤,能耐大气及化学药品的侵蚀。”搪瓷又称珐琅,以铜和金、银等为胚胎的称景泰蓝。
搪瓷缸源于玻璃装饰金属,古埃及出现最早,8世纪中国开始发展珐琅,到14世纪末技艺日趋成熟,15世纪中期明代景泰年间制品尤为著名。19世纪初,欧洲研制成铸铁搪瓷,继之钢板搪瓷兴起,开创了现代搪瓷的新纪元。民国初期,日本曾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向中国大量倾销搪瓷制品,中国市场基本被日本垄断。随着新中国搪瓷工业的发展,日用搪瓷用具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并以其新颖、美观、轻便、洁净且无污染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从商店购买搪瓷脸盆等物品是需要票证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虽然告别购物凭票,但搪瓷仍然是人们喜爱的日常消费产品,每逢年轻人结婚办喜事,单位的同事或亲友们,也常常自发地凑份子买上洗脸盆、暖壶、茶缸、痰盂等,算是贺喜的礼品。这些产品题材多是万紫千红、花好月圆等美好吉祥的意境,与喜庆气氛十分和谐。搪瓷用品还常常被当作奖品发放,当选为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的人在单位的比例是极小的,在众人之中被推选出来是值得骄傲的事,捧回搪瓷脸盆、搪瓷杯时,会赢得不少人羡慕的眼光。那印着鲜红“奖”字和单位名称的喝水缸子,尽管只是一件普通的饮水之具,也是舍不得用的,一定会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桌上,作为一份有意义的纪念品。
搪瓷制的盆、盘、杯、碗等既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比如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的慰问杯,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热潮时的雷锋杯,上山下乡运动中知青杯,通常印着“上山下乡光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口号,白底红字格外醒目。(www.xing528.com)
搪瓷盆多是娶亲嫁女的嫁妆,端出崭新的搪瓷脸盆洗衣服的,不用说多数是新娘子。搪瓷杯呢?首先是逢年过节时来客了,在饭桌上用来温酒,倒半缸热水,一会便将一壶酒温热了。喝好吃好之后再沏上一杯浓茶,分明就是把它当茶壶来用的,一一给主客跟前的小杯、小碗里倒上,茶水从浓得发黑,一直喝到没有了颜色和茶味。一般人家平常没有喝茶习惯,不过也有个别嗜茶的乡邻茶缸不离手,那只本来雪白的搪瓷杯,因为长久地泡茶早已面目全非,全是茶垢。搪瓷的杯盆有一个最大毛病,就是不禁磕碰,掉地上磕一下,或与其他硬物一碰,一块瓷就缺了,露出黑色的铁质,尤其是杯子的底最容易磕碰,时间长了,磕破的地方便生出红锈,慢慢就烂成一个洞,开始漏水。只好等走街串巷的补锅师傅来了,补上一个铁补丁,乌黑且粗粝,照样还会使用很久。乡下人就是这样,勤俭持家惯了,任何东西不到万不得已,是舍不得丢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