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的饭菜都在厨房制作,因而要切成小条小块,以便用筷子容易夹起。知道这一特点,你就会理解剁菜砧板在中国人的厨房里必不可少的器物。剁肉时,厨师把肉放在砧板上。两手各拿一把刀,交错地上下动作。在卖肉铺,用一大段树干当作砧板,放在地上”[1]。
菜墩子和砧板同样用于切菜剁肉,最大的区别是板和墩,板方且薄,墩圆且厚。菜墩子是从树的原木上横截下来一段,所得为片状。最好的是树的根部,粗大、丝密、坚韧,最合适做菜墩子,也许因是树的根部而获墩名。选菜墩子,十分讲究木质,要选无味无毒的树割菜墩子,有些树干味苦味怪甚至有毒就绝不能用。比如民间从来不用槐木菜墩,因为不管怎么洗刷,剁出的肉不仅苦且有槐豆邪味。还要选木质坚韧与柔挺融为一体的树干割菜墩,若木质钢硬,剁肉时易崩刀,刀刃折出小缺口或刃弯;若木质软弱,菜墩几天就被剁坏剁烂了。最佳的菜墩子是剁肉泥既不伤刀也不伤墩,肉剁成泥,便可顺利地用刀从墩面上刮下肉泥。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介绍,江南地区的皂树最适合做菜墩子,它是一种生长于热带地区的树木。据老人们讲,曹妃甸地区自古多是柳木墩,它具有以下优点:柳木耐水耐腐,不易朽烂;木纹缠杂,不掉木渣;软硬适中,不伤刀具。菜墩子形状差不多,但大小却不一样。粗壮而厚重的大菜墩子,往往是树的根部,有明显的树根形体,一般在食堂或饭店用餐人多的厨房。有的就是利用一截完整的原木,近一米高,直径达六七十厘米,直接坐落在地面上。家庭用的比较小一些,直径一般20~40厘米。早时,人们把刚从树干上锯下来的菜墩子,先放锅中用盐水煮,而后用铁箍缠绑在墩子周边箍紧,以防干裂,会更耐用。
旧时农家差不多都有两三个菜墩子,厚实的木墩常置于地上,平时馇猪食剁菜,逢年过节切肉,甚至可以剁猪骨头之类的,刀起骨断。另一个小而薄的,平时放锅台或水缸上,只作切菜用,本身也没有什么墩的特征,称它砧板、菜板更合适。(www.xing528.com)
【注释】
[1]鲁道夫·P·霍梅尔,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