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筷子的发源地及历史介绍

中国筷子的发源地及历史介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笼,即筷子笼,箸指筷子,是专门用来盛放筷子的工具。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子进食少说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用料上,不但有帝王贵族用的金、银、象牙制著笼,也有寻百姓家用的竹、木、陶、瓷及金属笼。其中,泥陶烧制的著笼最能满足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要求,一般是由土窑烧制的,多呈黑色、灰色,显得古朴沧桑。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子孙多则劳动力就多,人多力量就大,便可发家致富,而筷子笼就最能传达人口多少的信息。

中国筷子的发源地及历史介绍

著笼,即筷子笼,箸指筷子,是专门用来盛放筷子的工具。说到著笼,有必要先了解一些筷子的历史。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子进食少说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大禹是中国使用筷子的第一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是在野外进餐,由于时间紧迫,往往蒸煮的食物刚开锅就急欲进食赶路。可是,锅内的肉汤却非常热,一时无法下手,他就折树枝夹肉食之。这就是筷子的雏形。

“筷子,进食用具,用以夹取食物,即箸。因讳箸音同 ‘住’,故名‘快’。其名始于明代”(《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伴随筷子的使用,我们的先人就开始研究如何让筷子有一个合适的“家”,筷子笼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箸笼,古称箸筒,“盛放筷子的竹器。本为放置匕箸之筐笼,至汉代已渐变为专用于置箸”(同上)。筷子笼的产生,在设计上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用料上,不但有帝王贵族用的金、银、象牙制著笼,也有寻百姓家用的竹、木、陶、瓷及金属笼。其中,泥陶烧制的著笼最能满足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要求,一般是由土窑烧制的,多呈黑色、灰色,显得古朴沧桑。其造型各异,有方形、半圆筒状等,底部留有数个小孔,可以解决每次饭后洗著时残留的水分。箸笼往往将挨墙的面设计为平面,以便挂到厨房的墙上,平稳且不占地方。民间土窑制笼的工匠们,考虑家居环境美化的需要,在设计时还会对其进行巧妙的装饰,有图案也有文字,从而使著笼具有了艺术的气息。比如,设计上双喜、寿字、聚宝盆蝙蝠铜钱等传统吉祥图案,文字装饰则有富贵长春、平安幸福等字样。据曹妃甸民间调查,旧时普通农家的筷子笼,多是用柳条自行编织的,高度约20厘米。当时柳条便于就地取材,表面光滑,柔韧度好,容易弯曲。割取柳枝后,去皮净条,一剖两半,趁其潮湿柔软,很快便编织定型,开口由小到大,开口处用经锁口,添加筷笼系子,即告完成。因为它在家庭生活用具中不属于重要物件,又常悬挂一隅并不引人注意,加之多为农家自制,制作者水平不一,故而内在质量和外观造型参差不齐,不过有一点是一样的,滤水性能肯定都好。(www.xing528.com)

民以食为天,箸和箸笼自古就被视为瑞祥之物。哪家箸笼里的筷子多,就说明哪家人丁兴旺。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子孙多则劳动力就多,人多力量就大,便可发家致富,而筷子笼就最能传达人口多少的信息。故此,每到春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要添置新的红漆筷。在农家的灶间,筷子笼所处的位置一般是最高的,或高居于刀铲等用具之上,或静静地伫立在门扇背后的墙壁上。筷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更新,而筷子笼却悄然不动,像一位经历过无数沧桑的长者,神定气闲地注视着人间的烟火。那些农家的孩子们一天天地、一点点地长大,他们承担着拿筷子、摆筷子的任务。每到饭前便踩着小板凳,费劲地从筷子笼里抽取出一把,然后清点着当日吃饭的人口,围着饭桌一一摆放妥当。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在重复着,直到有一天,当他们拿筷子不再需要脚底下的小板凳时,突然间觉得已经长高了、长大了,便成为一个小男子汉,家里就又多了一个劳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