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粉条加工工序及漏瓢的重要性

粉条加工工序及漏瓢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粉条加工,须经过和面、漏瓢、涮粉、洗粉和晒粉等数道工序。当一瓢快漏完时,旁边的帮手会将另一团面放进漏瓢里,这样才能保证粉条的长度。当然,高超的掌瓢者能够长时间用手端平葫芦漏瓢,并不断地向锅内漏粉,此技习得远非一日之功。在曹妃甸民间调查发现,过去的沿海地区是没有使用过葫芦漏瓢的,此物仅见于六农场曾家湾、大张庄及以北的冀东平原地区,因为盐碱重的黏土地是不长红薯的。

粉条加工工序及漏瓢的重要性

葫芦,又名瓠、匏、匏瓜等,是我国古老的农作物品种之一。早在《诗经·豳风》中就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记载,可见古时已有依照月份选食瓜瓠之习俗。葫芦的品类繁多,用途广泛。清代文学家黄图珌(读bì)曾对葫芦一物作此评价:“葫芦可以盛贮诸物,岂独一长生不老丹而已?”

葫芦瓢,多是用成熟饱满的匏瓜对半切分而制成。因其材质轻盈,常被乡间百姓用作取水舀米面等盛器。过去冀东农村,除了水缸、水瓢这两种物件必不可少,还有米瓢、面瓢,而葫芦漏瓢却另有用途,瓢底被均匀切割成圆形或扁形的孔,是做粉条的工具,圆孔漏瓢用来做圆粉条,扁孔漏瓢是做宽粉条的。

粉条加工,须经过和面、漏瓢、涮粉、洗粉和晒粉等数道工序。和面是制作粉条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累的一道工序,一盆面需要反复地揉,直到软硬合适为止。漏粉最讲究手艺,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漏”,因为粉条能否粗细均匀全由这道工序控制。操作者手拿漏瓢,需要细粉条时就把漏瓢举高,需要粗粉条时就把漏瓢放低,如果忽高忽低,那么制作出来的粉条就会粗细不均,口感也会大打折扣。漏粉时一只手端着漏瓢,举高后,另一只手开始均匀地敲打漏瓢,粉条就会源源不断地漏进下面的锅里。当一瓢快漏完时,旁边的帮手会将另一团面放进漏瓢里,这样才能保证粉条的长度。细长的粉条进开水里翻几个滚,等漂起来就可以捞出了,刚出锅的粉条必须先过水以防粘连,然后用剪刀剪齐放入冷水中,搭在木棍上冷却几分钟,再置于院子的架子上将水控掉晾晒。

葫芦漏瓢是掌控粉条形制和成粉质量的关键。掌瓢漏粉的人,既要有充沛的体力支撑,也需细致精湛的漏粉功夫。经高温煮制,落入锅中的面糊瞬间变成晶莹剔透的粉条。当然,高超的掌瓢者能够长时间用手端平葫芦漏瓢,并不断地向锅内漏粉,此技习得远非一日之功。(www.xing528.com)

利用淀粉加工粉丝历史悠久,在我国至少已经有了1400年历史,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已有记载。粉选用优质的豆类、薯类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粉丝,烹调时入水即软,但久煮不碎不糊,吃起来清嫩适口,爽滑耐嚼。粉条自身没有什么味道,但最主要的是它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吸收各种鲜美汤料的味道。不论是细圆粉条,还是宽扁粉条,在杂烩菜中“咕嘟”着,那油汪汪、清亮亮的样子,总是让人馋涎欲滴。

曹妃甸民间调查发现,过去的沿海地区是没有使用过葫芦漏瓢的,此物仅见于六农场曾家湾、大张庄及以北的冀东平原地区,因为盐碱重的黏土地是不长红薯的。据老父亲回忆,还是在他小的时候,去大张庄见到过使用这种器物制作绿豆粉条,那时的绿豆粉十分劲道,即使放在肉锅煮也久煮不烂。至今老人们还称绿豆粉为“真粉”,管白薯粉叫“假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