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是由葫芦剖制而成,有的做勺子,有的做舀子。说起瓢自然让人想起葫芦,因为葫芦和瓢紧密相连,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便衍生出许多民间俗语和成语,诸如“依葫芦画瓢”“按下葫芦起来瓢”等。以前北方农村都是用水缸来盛水,取水就以水瓢为工具,家乡人也直接叫它葫芦瓢。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曾经发现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葫芦在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瓠(hù)”“匏(读piáo)”“壶”“壶卢”均指葫芦。“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其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后来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一直延续。在《诗经》《论语》中均有关于葫芦的记载,《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即“葫芦”,甲骨文里的“壶”便是象形的葫芦形状。
葫芦作为日常用具,其用途是多方面的。把一只葫芦对半刨开,即成为一对瓢杯;将其上口切开,就是匏樽,这是葫芦的最早用途。葫芦质软体轻,且便于携带,所以多为旅者所用于盛水装酒。陆佃《埤雅》上说:“乘者以瓠盛酒,冬即暖,夏即冷。”因此就有了冬暖夏凉的优点。以葫芦为水瓢,《授时通考》记载:“标剖瓠为之,制为樽,语称标饮是也。瓢以挹不。农家便之,其损者以倾肥水,亦积粪所必需也。”瓢作为日常生活器具,简单而实用,又不用花钱去买。
葫芦品种丰富。农谚“三月三,种葫芦”,经过一个夏天,葫芦由青变黄并逐渐成熟,秋后从变黄的藤蔓中摘下葫芦,还需再过一个冬天,待葫芦完全干透后,用锯从中间锯开,成了两个半块,掏出里面的瓤子,放些草木灰进去在阴处晾晒。几天后葫芦已经坚硬,两只水瓢就做成了。水瓢的造型,一头大而圆,正好盛水;一头窄而长,恰好用手握住,从缸里一瓢一瓢往锅里舀水,既轻巧又实用,极受农家的欢迎。有时不小心摔坏了,勤俭持家的主妇就用线绳把裂口处缝起来,又能使用一年半载。主妇们生火做饭,都以“添几瓢水”计算多少。用水瓢淘米还可以把米中的小沙石过滤出来,不致随米下锅。原因是水瓢用过一段时间,底部就会凹凸不平,而米中的石屑就会滞留在水瓢里。(www.xing528.com)
水瓢,天天静守在水缸边上,或干脆漂浮在水上。水因为有瓢才能舀水添锅做饭,瓢因为有水才能派上用场。其实,舀水的水瓢自古有之。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生动地再现了颜回以瓢饮水的样子,说明孔子时代即用水瓢。佛经中又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典故,可见古代印度亦有水瓢。《红楼梦》第九十一回有一段宝黛对话,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说的是宝玉对感情的忠贞不渝。
在过去的青少年生活里,好像就从来没有过夏日里喝熟水的记忆。每当放学后,或者在外疯耍完,满头大汗地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揭开水缸盖,拿起水瓢,舀起冷水直接灌进肚子里来解渴。现在回味起来,水是那样的清爽透凉,沁人肺腑;水瓢是那样的亲切,掬手可饮。如今,农村家庭也都用上了自来水,水瓢自然也销声匿迹。那些带着葫芦芳香的水瓢,对于经历过那些贫寒岁月的人们来说,则是一种永不磨灭的记忆,更是一种荡漾在心间的甘甜。
时光荏苒,往事不再。虽然住在楼房里,远离了自然,没有水缸也用不上天然的水瓢了,但我还是剖了两个小型的葫芦,用作舀米和舀面工具,每天一日三餐离不开它们。这也算是另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吧,让我心里更觉踏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