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缸: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盛水容器

水缸: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盛水容器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盛水容器的水缸,对在农村生活过的中年以上的人来说,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直到明代之后,不漏水的大缸才烧制成。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大水缸是深褐色的,一米多高,上粗下细,用陶土蘸釉烧制而成。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会结一层冰碴,对于农家的孩子来说,那冰碴带来的快乐是无法想象的。如此,水缸虽小,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水缸: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盛水容器

提起水缸,人们可能自然会想到小时候听到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为盛水容器的水缸,对在农村生活过的中年以上的人来说,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我们童年的时候,所处的农村及部分城市,都还没有自来水,每家每户都用一个大大的水缸储备生活用水。

在明代以前,盛水的大型容器是陶瓮,司马光6岁砸缸的故事,其实是司马光破“瓮”。瓮乃陶器,强度明显不如瓷器或炻(读shí)器,还会慢慢渗水。直到明代之后,不漏水的大缸才烧制成。所以很少有关于“缸” 的成语,而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瓮牖绳枢等成语都耳熟能详。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这样记载:“凡造敞口缸,旋成两截,接合处以木椎内外打紧匝口。坛瓮亦两截,接合不便用椎,预于别烧成瓦圈,如金刚圈形,托印其内,外以木椎打紧,土性自合。”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大水缸是深褐色的,一米多高,上粗下细,用陶土蘸釉烧制而成。它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用物件,安放在过道屋的一角,距离灶台仅三两步远,柳木的盖板分成两块盖在上面,守住一缸清澈甘甜的清水,一个葫芦瓢搁在上边。无论大人小孩,每一次取水必须立即盖好,怕屋顶的落灰或灶膛飞出的草屑落入其中。吃要粗茶淡饭,水要清澈无尘,这是父辈过日子的信条。

每个村庄里至少有一口水井,家家都有扁担和水桶,挑水的任务就由家里的男主人来承担,装满一缸水,需要担三四趟,直到把水缸挑满,一家人过日子的人气都在一缸清甜的水里。有时候,缸里还有半缸水也去挑,这基本是男人们每天必备的重要功课。俗话说:“穷灶门,富水缸。”一口水缸是一户人家的井,缸里的水理所当然一定要满;灶门的柴火要少,烧火的时候要把灶前剩余的草拿出去,然后将碎草和土渣扫在一起,推到灶口里烧掉。从大人做起,舀水洗脸总是不超过半脸盆的水,剩余的水还要喂鸡喂鸭或浇菜。夏天,小孩子从外面疯玩回来,口干舌燥,便舀半瓢凉水一口气喝下,那股沁人心脾的清凉,才叫痛快淋漓。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会结一层冰碴,对于农家的孩子来说,那冰碴带来的快乐是无法想象的。用水瓢小心捞起冰碴,吃在嘴里,冰在牙根,凉到心底,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家庭主妇是最亲近水缸的人,掀开缸盖子,“哗啦”一声从缸里舀起水,抬手就进了大锅。水缸里的水再清,也要定期清洗,将缸里的水舀进干净的大盆里,再把水缸歪过近乎放倒,半个身子探进缸里,用一把专门的炊帚洗过一遍,再清理出来,如此三遍,才把水缸归位。长辈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用身体力行教会晚辈亲近烟火日子。(www.xing528.com)

曹妃甸地区的农村,每家都不止一口大缸,除了盛水用的,还有很多人家用它腌咸菜、做大酱,安稳在窗前的向阳之处,上面盖着酱笸篓。渔村里是用它制作虾油虾酱,容量大,盛得多,是最适合的器物,常常在院子摆放数十个缸,满院子都是浓浓的带有腥气的鲜香味。

清末民初还有另一种豪华型的大水缸,人称太平缸,一般是家大业大的人家里用以防火的器具,置于庭院之中,常年都要保证水满,名曰生财,实则防患于未然,以备不测之需保太平也。图上的水缸高70厘米,上口径90厘米,底足50厘米,酱釉缸瓦胎,口沿漏胎,通体浮雕图案,器型端庄,装饰大气,色调沉稳。

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陆续普及自来水,家里的水缸多数也没有下岗,甚至搬进楼房后,女主人还要带上那么多的坛坛罐罐,因为始终忘不了过去亲手经营的日子,只觉得缸里有水心里才踏实。由此想到,自从人类创制了陶器瓷器以来,大大小小的缸、盆、罐、坛,伴随人类几千年,如果没有这些器皿,人类的历史将要改写。如此,水缸虽小,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