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用的很多东西都是就地取材,经过稍微加工便非常实用。像盛饭的马勺,就是木头做的,头部挖一凹槽,能盛存汤饭,与长长的手柄是一体的,用它在铸铁的锅里或陶制的盆里向外舀取,非常方便,又不会发出声响,一般用料是柳木和榆木,均没有异味,环保无污染,成本也低。
古代中国人发明勺子进食,与农耕文化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新石器时代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粟,分别适宜于湿润的南方和干旱的北方种植,这两种谷物的烹饪比较简单,直接加上水煮成粥即可食用。热腾腾的半流质粥饭,是不便直接用手抓食的,需要借助进食器具,于是最简单的勺子便被发明出来。当然,煮肉的汤汁也离不开勺匙来进食。最早的制作材料主要取自兽骨,形状主要是匕形和匙形,随着青铜冶炼工艺的提高,流行青铜勺具。秦汉以后,实用器皿的餐勺质料逐渐多样化,还有漆木、金银、陶瓷的。汉代时,匕和匙有了明确分工。《说文》云:“匙,匕也。”《方言》云:“匕谓之匙。”元明清各个时期,勺匙的造型更加丰富,用料更加精良,其用途分工更加细化。在现代社会,匕的古称已经完全消失,我们可以把餐勺称为勺子、饭勺,也可以称为调羹、汤匙,既体现了古代传统,也有现代的色彩。其形制相似,唯容量大小不同而已。
马勺毕竟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厨房必备之物,让人再熟悉不过了,因此民间出现大量与之相关的俗语,诸如:“哪有马勺不碰锅沿的”,“一马勺坏一锅”,“一个锅里抡马勺”等。这种木质勺子已经很多年不用了,早已被铁的、铝的、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的精美勺子替代,虽然外观精致轻巧得多了,但老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马勺或马勺子,在他们这一代人心目中,大概还是小时候使用过的用木头一体雕凿出来的马勺最得心应手。也难怪,旧时人们普遍使用瓦盆盛饭,与木勺就很相配,磕碰起来悄然无声,可谓泥土与木材的最佳组合。从一件小小的进食器具看,虽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却始终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愈趋完善,愈见巧思,亦可算得上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小小缩影。(www.xing528.com)
笔者拍摄过不少的大大小小的马勺,镜头里的每一款马勺没有造型重样的,有的给人一种“龇牙咧嘴”的感觉,有些丑陋,颜色黢黑。可以想象当初每一位工匠,选好每一块木料,显然都想极力雕刻成为圆形,事实也是按照圆形的样子来下刀的,旋着旋着就走了样,圆圆扁扁就随它去了,结果便不尽如人意,最终成形与原初的设计形成较大误差,而且内外壁均残留着明显的刮削痕迹,像是没有完工一样。掏挖成勺部主体之后,一头延伸出去的勺柄,虽然有一定弧度,却总是显得过挺过直,甚至有些笨拙的感觉。想来这不能责怪乡下人的手艺,反倒更让人觉得辛苦和不容易。人类的吃饭问题往往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了生活,更为了生存,就要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悉数发挥出来。一种早年常见的木制炊具,一个随木就势的马勺,足能让人浮想联翩,心生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