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农家土坯房,一般都在堂屋垒灶搭锅、烧水做饭,锅台靠墙的一面,常常摆放着各种小型的坛坛罐罐,大都是民窑里烧制的粗瓷瓦罐。要好一点儿的家庭,会量身定做一个两三层的木板架,一为整洁,二也为使用起来更方便。这些大大小小的坛罐或许刚买来时就没有盖子,也或许是不小心打碎了,男主人便用薄木片或硬纸板给每个坛子都做上盖子,里面盛放着不同的东西,即使落满尘土,也很少有人去擦拭。
一日三餐最重要的是油和盐。每家每户都是缺油水的,但过年时杀了猪,总要留下两块板油,把板油切成小块,在锅里炼出清清亮亮的油,再一勺勺舀进盛油的坛子里。待放凉之后油便会凝,就是瓷瓷实实、雪白雪白的荤油。荤油极香,用小匙舀了放在热锅里,投进葱花,“嗞啦”一响,会满屋满院里飘香,会愈发使腹中空空的孩子们增加几分饥饿感。还有那让人永生难忘的荤油和(读huò)米饭。再挑食的孩子,一旦在盛满高粱或小米干饭的碗里舀上一点荤油,浇一点酱油,立刻不语,埋头大吃大嚼起来。盐是本地产的海盐,装坛之前都是大粒盐,经石碾砸碎后颗粒依然很粗,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滋味。熬菜时,随手抓几粒往锅里一扔,菜都熟了有时候盐粒子还未融化,偶尔吃到嘴里,“咯嘣”一声,苦咸苦咸的。至于醋坛子,我们那里是没有见过的,平常吃醋的时候并不多,人们常说的“打翻了醋坛子”一语,一定出自其他地区。
在沿海地区,几乎每户人家的窗台前都摆放几个高矮胖瘦不等的罐子,那是腌制各种小咸菜或小海鲜用的,它不像腌芥菜、做虾酱的大缸那么量大,所以都用稍小一些的坛罐。秋天,菜园里的黄瓜、茄子、辣椒、豆角、胡萝卜、香菜等都在下霜前收了,一时半会儿吃不完,也为了熬过漫长的冬春季节,就在坛罐里腌。其腌法也简单,把菜清洗干净,淋水控干,一层菜一层盐地码放好,用的盐依然是那种大粒盐,然后封起来。海边人家腌皮皮虾、咸鱼、咸鸭蛋等,也利用各种小型的粗瓷罐,贮量适中,并总是尽可能地多腌一些。它们将成为冬春季里一家人最主要的菜肴,即俗称的盐浸儿。农家的主妇们为了细水长流的日子,总要精打细算,下地、下海的男人们,还有上学的孩子,总要吃饱肚子出门去呀!(www.xing528.com)
坛和罐的历史悠久,材质以陶瓷为主,器型多样,通常为深腹圆鼓,敛口,圆肩或折肩,平底,无耳。以挂釉的居多,因其耐盐碱、耐腐蚀,且密封性好,不透气。民用的坛子罐子在冀东地区有很多小土窑可以烧制,地域特色鲜明,样式丰富,多是素面无饰,有的略有装饰。
不要小看这些外表粗糙的坛坛罐罐,它们里面可装着各种滋味。当年要是缺少了这些坛罐,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老家的坛子罐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里面的滋味让人终生难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