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碾的历史与进化:一种稀有传统农具

石碾的历史与进化:一种稀有传统农具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知在氏族社会后期,人们已普遍使用杵臼加工谷物,此后才陆续出现石碾、石磨,这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历史典籍记载大约相差2000多年。从史书中发现,石碾的出现要早于春秋时期。石碾是由石料打凿和木材框架制作而成,以人力、畜力或水力推动。石碾这些传统农具至今已成为稀有之物,摆上了民俗博物馆的突出位置。

石碾的历史与进化:一种稀有传统农具

小时候最爱去姥姥家。姥姥家在十农场庄子村,从儿时起记忆犹新的,一棵古槐,一盘石碾。近年来经常行摄于乡间故里,所见石碾无数,只有这碾最为亲切,因为它似乎有自己小时候游戏抚摸过的痕迹,也只有这碾最有故事,深藏着百余年的沧桑历史,更是村中郑、苏两家喜结秦晋的见证。清道光初年,郑氏先人郑如信外出谋生,贫困交加时得苏彩救治解困,遂承诺将小女许配苏家,五年之后苏彩携妻带子从保定府来投友结亲,定居郑庄子。在郑氏家族的鼎力帮助下,苏家人开始筑室掘壤,耕耘不辍,日子日渐殷实。当时全村没有一盘石碾,全靠古老的石臼舂米,费时还费力,苏家就不远数百里出行赴丰润山区,购得一碾,落座村中,供苏郑两大家族共同使用,以解碾压谷物之辛苦。据村史记载,此碾问世于清光绪二十年,迄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五谷历来是百姓的生命之依,但去除农作物皮壳始终放在首位,只有脱去皮壳之后才能称之为粮食。石臼、石磨和石碾这些古老的器具,是人类把谷物加工成粮食的重要工具,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这些物件与古代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相传,黄帝尧舜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制,万民以济。”由此可知在氏族社会后期,人们已普遍使用杵臼加工谷物,此后才陆续出现石碾、石磨,这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历史典籍记载大约相差2000多年。从史书中发现,石碾的出现要早于春秋时期。

石碾是由石料打凿和木材框架制作而成,以人力、畜力或水力推动。碾盘,即碾台,用来承托碾坨碾压谷物的石底圆台,直径大约2米,厚度约30~40厘米,上面是圆柱形石磙,叫碾砣,亦叫碾磙子、碾碌碡,长度略短于碾盘半径,个头儿不完全相同,大约长70厘米、直径60厘米左右。碾盘和碾砣的接触面上,錾有排列整齐的一边深一边浅的碾齿,用于磨碎粮食。碾盘中间凿有一深槽,安装固定碾坨的圆木桩为轴,用于支撑约束碾坨的长方形木框,多用枣、榆等硬木打制,由两粗两细构成,粗的分内外,细的分前后。碾坨两头的中央部位固定铁碗,称碾脐,在粗内框的对应位置固定铁棒,使之凹凸结合、自由转动。内外粗框的前端安装可以由人推、也可以由牲口拉的碾棍。碾盘的基础支撑了以石块堆砌的较多,讲究稳固。

石碾的工作原理,是依靠人力或畜力,推动或拉动碾棍,从而带动碾框,碾框通过铁脐拉动碾磙,碾磙在碾框的制约下,以碾轴为中心在碾盘上反时针做圆周运动。靠碾磙的重力与碾齿的咬合共同形成的摩擦力,将谷物轧碎或脱壳去皮。为了增加摩擦力,碾磙和碾盘的表面都錾刻有凹形齿纹。随着碾子滚动时间的长久,碾齿会逐渐磨平或变浅,届时要请石匠重新凿刻,俗称杵碾子。过去,常有走村串庄杵石碾石磨的匠人,手工雕凿錾刻加深石面上的条纹深度,或重新排列新的条纹图形,之后又能使用若干年。(www.xing528.com)

出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经历过推碾子的时代。小时候稍微长高一些,并有了一点力气,便经常跟随大人们去碾棚,助上一臂之力,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沉重的石坨转动起来,在碾盘上发出沉闷的“轰隆轰隆”的声音,还有玉米粒等谷物的“劈啪”声。大概正因如此,老家一带并不把碾米磨面叫推碾,而是称之为砸碾。

在过去的北方农村,每个村庄都有一盘或几盘石碾,谁家也离不开它。即使在灾荒之年,村民们以植物的根、皮、茎、叶充饥果腹,在石碾上砸那些薯干薯秸、玉米骨头,再掺和些玉米面等,勉强下咽,艰难度日。因为村中有碾,有的人家也会利用它碾压大盐粒或发酵的酱球,往往会使得碾面很有异味。还记得稍有经济实力的人家加工的数量大,会套上毛驴拉碾,远胜于人力推碾。戴上深色眼罩的驴子,只要主人不叫停,会周而复始地沿着碾道走下去……

石碾这些传统农具至今已成为稀有之物,摆上了民俗博物馆的突出位置。昨日里那“轰隆隆”的砸碾声音虽然渐渐远去,但这些不能说话却胜似语言的石器,却忠实记载着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这是历史的沉淀,也是远古村落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