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流行一段陈刚的单口相声,其中:一个丰南人,去天津劝业场,想买名牌香皂:“同志,有球皂哇?”人家售货员问:“嘛叫球皂?嘛叫球皂?”——“揍是猪胰子。”这些方言土语本来源于冀东地区,被艺术化后风靡一时。
所谓猪胰就是猪的胰腺,又称胰脏,长约12厘米左右,扁长条、不规则形状,类似脂肪,但颜色灰暗。《本草经疏》记载:“猪胰盖是甘寒滑泽之物,甘寒则津液生,滑泽则垢腻去,故主如书述诸证也。”每年冬季杀年猪之后,许多人家都会将猪胰取出留作自家土法加碱制成猪胰子,质地细腻,去污力强,且不伤皮肤,可以防治手冻手裂、皮肤干燥。猪胰子曾经是北方农村乃至城市最大众化的洗涤用品,几乎家家必备。又因猪胰子多做成圆形或扁圆形,又被百姓称为“猪胰子球”“胰子球”,有的干脆叫它“球皂”。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发明出确切的肥皂产品,但聪明智慧的祖先很早已经知道利用自然界的产物洗涤衣物和沐浴,就地取材,利用猪胰、皂荚以及中草药等制造出洗手洗面的用品。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洗米水来洗澡去污。秦汉时期,人们开始用皂角来洗织物和头发,西晋时期出现澡豆,并逐渐成为贵族士大夫阶层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唐时澡豆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言:“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可见澡豆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用品之一,《千金方》中可以看出澡豆配方已经十分讲究,甚至到了奢侈的地步。后来人们又发现皂荚,最晚在南朝萧齐时期,皂荚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及清洁皮肤的作用,因此为古代美容方所常用。
后来,人们还发现一种叫肥珠子的植物,种子肥大、肉厚,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介绍。每到深秋,人们就将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制成“肥皂”。宋代时原料主要使用皂角(皂角树所结的果荚)和肥皂(荚),南宋时期出现成品香皂——肥皂团,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明清时代,有钱人家使用香皂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民间将砂糖、猪油、猪胰、香料等成分按比例共混研磨,并加热压制成型,这就成为胰子。这种胰子中的猪油被脂肪酵素部分地分解成脂肪酸,进而被碳酸钠皂化成了真正的脂肪酸皂(现代肥皂的主要成分),与现代肥皂只有一步之遥。清代宫廷中还出现根据中医学理论精心研制出的一种独特的药用香皂,深得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喜爱,不仅芳香而且还具有除垢、止痒、润肤、美容、养颜等功效。(www.xing528.com)
猪胰子是北方人的创造,古人成功地将猪胰子和火碱良好的去污功能结合在一起,制作出这种极其简易、功效又十分奇特的大众洗涤用品,同时也是纯天然、纯手工生产的,物美价廉。它不仅具有强大的除垢去污作用,而且还有消肿止痛、消炎灭菌和防治皲裂、止屑止痒的功效,使皮肤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里不干不裂,细腻柔润,不愧为绿色环保的润肤护肤佳品。
时光荏苒,如今市面上的香皂、洗手液、洗发液、沐浴液种类繁多,当年的猪胰子不复往日风光。但每到冬季到来,我的母亲总会从村头的集市上买些猪胰子,除了自己要用,还要给我带上几块。这种外观并不艳丽的胰子,没有香精的浓烈气味,却保留着淡雅质朴的油脂气息,就像难以忘怀的乡土乡情,更浸润着母亲对儿女的那份挂念,滋养着我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