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必须把泪水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绣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这篇《烛台:古老的守夜者》是散文家李汉荣的作品,屡被选为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训练例文。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我们平时看到的蜡烛燃烧并不是石蜡固体的燃烧,而是点火装置将棉芯点燃,放出的热量使石蜡固体熔化,再汽化,生成石蜡蒸气,石蜡蒸气是可燃的。
蜡烛台,又称蜡台或烛台,是与蜡烛搭配使用的照明器具。古人燃烛都有烛台,用以扦插蜡烛和承接滴淌的蜡油。简单的,就是一个设有尖针的承盘,考究的会铸造成各种工艺造型。其大小各不相同,小者乃放置于几案桌上,可以手持着移动行走,大者贴地放置,形如落地灯,有多个承盘可以同时燃烧数支蜡烛。亦不乏多层的烛台,点满蜡烛后,犹如银花火树,光芒灿烂,是一种集实用性、工艺性、观赏性、装饰性为一体的生活用具。材质有银、铜、铁、锡、木、陶瓷等多种多样,可谓五花八门,但不管其质地如何,基本形状大同小异,犹如放在桌子上的唢呐,只不过其中间多了一个圆形的蜡油盘子。因为在古代传统的制蜡工艺中,还不能让燃烧的蜡烛不流蜡油。
历代文献里,“烛”是对照明用器的最早称呼。西周时,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礼记·内则》记载“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在两汉以前,人们主要使用油灯照明,灯具主要为青铜制品。蜡烛在东汉晚期出现,三国时期因蜡烛的使用,烛台也应运而生,两晋南北朝时烛台式样就更加丰富。隋唐时期,随着工艺进步,不但生产大量以实用为主的烛台,同时迅速发展为兼有照明和装饰双重功能的烛台,尤以唐三彩为代表。五代宋元时期,陶瓷烛台占据主导地位,造型较隋唐多样。宋代开始用单体的碗盘和钵用作灯盏现象增多。明清烛台的种类更为丰富,除了照明功能,更加注重观赏性,照明用的烛台(灯盏)发展到鼎盛时期。烛台虽然是古人生活中的实用物品,但从制作工艺、成型、品种等来说,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一步步地更新演化,一件小小的烛台上记录着时代的发展、朝代的更替和文化的融合。(www.xing528.com)
过去的北方广大农村,老百姓平常过日子都很节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便点的是油灯,也不怎么熬夜,点蜡烛对他们来说更是很“烧钱”的事情,只有逢年过节才让沉寂已久的烛台发挥作用。每当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人们就将自家烛台取出来,小心翼翼地擦去它们身上的灰尘,开始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除夕这天,蜡烛再次点燃,让长期沉睡地下的列祖列宗与家人共享这珍贵的光明。一直到正月十五,蜡烛台才被请下香案来,重新回到那清寂的日子里,静待着下一个年节的来临。
在古代尚未使用电力的情况下,蜡烛的照明作用尤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蜡烛,蜡烛被赋予更多的感情色彩。诸如生日晚餐、情侣相约、悼念亡灵、祈祷未来等,特别是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会点起蜡烛。
首图上的蜡烛,是20世纪70年代供销社里普遍出售的蜡烛,旧报纸的简单包装尚未开封,但因年代久远已经粘在一起了。经历过50多年的岁月,见到并拍到实属不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