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是由传教士带入,靠山镜的魅力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是由传教士带入,靠山镜的魅力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最早的玻璃镜是由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靠山镜,顾名思义,乃依靠房间山墙挂摆之镜也,也称对联镜。靠山镜便悬挂在住屋山墙的中间位置,正对着进出屋的门口。靠山镜由4块玻璃组成,中间的一块是供化妆和整理衣冠用的,大约高1.5米,宽1米左右,另外三块起陪衬和装饰作用,摆放形状与门上贴的对联差不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城乡民居中很时兴这种镜子,哪家墙上要是有一组漂亮大方的靠山镜,那是很让人羡慕的。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是由传教士带入,靠山镜的魅力

这种铁架的小型玻璃镜,曾是城乡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用之物,有圆的、椭圆的,也有方的,制作简单,物美价廉,常成对购置,既可在桌柜上摆放,又可悬挂于墙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其盛行和时髦。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据说人类最原始的整理容妆的方法是利用水的倒影,被称作水镜。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镜。它诞生于殷商时期,一般这种镜子,一面是光滑的镜面,另一面铸刻花纹,史称铜鉴。到了汉朝时,铜镜制作已很精美。隋唐时期铜镜最为兴盛,技艺日趋精湛,纹饰异彩纷呈。13世纪,玻璃工业发达的意大利开始尝试制作玻璃镜,到1508年,意大利玻璃工匠达尔卡罗兄弟研制成功实用的玻璃镜,人们才在生活中开始使用玻璃镜子。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是由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清朝初期,由于玻璃清晰度高,明亮鉴人,迅速在宫廷传播开来,穿衣镜是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到嘉道年间逐渐走向民间,从民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到顶峰。它不仅成为时尚生活用品,还成为乔迁搬家、新婚贺喜、馈赠送礼的佳品,既能表达美好的祝愿,又显得高雅大方。

民国时期流行在玻璃镜子上画画,使用油彩、水粉颜料绘制在反面,是反着画正着看,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力,称之为玻璃画。新中国成立后,玻璃镜正面是照人的,反面则是印刷精美的宣传画,50年代多是花卉、人物图案,如宣传《婚姻法》,表现夫妻劳动的情景。“文革”时期集中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点,其中也不乏一些艺术性较强的镜子,形成红色收藏艺术品的一个门类。背面的宣传画,有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如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有革命圣地的照片,还有“样板戏”的剧照等等。

靠山镜,顾名思义,乃依靠房间山墙挂摆之镜也,也称对联镜。在农村里,庄户人家每家大都置有三间房,中间是堂屋,安放锅灶、水缸等物,两侧多为住室,每个住室的山墙即为俗话所谓的“大山”。靠山镜便悬挂在住屋山墙的中间位置,正对着进出屋的门口。挑开门帘,进屋的人首先看到的就是山墙上的这面镜子,一来可以正衣冠,二者由于镜子反光,可以使得低矮昏暗的住屋亮堂一些。也有的人家是放置在北山墙、大板柜之上。(www.xing528.com)

靠山镜由4块玻璃组成,中间的一块是供化妆和整理衣冠用的,大约高1.5米,宽1米左右,另外三块起陪衬和装饰作用,摆放形状与门上贴的对联差不多。这三块镜子都绘制喜闻乐见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吉祥祝福题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城乡民居中很时兴这种镜子,哪家墙上要是有一组漂亮大方的靠山镜,那是很让人羡慕的。

河北著名作家何申曾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散文《一副靠山镜,往事知多少》:“靠山镜,早先既是社员(村民)家中最重要的装饰兼实用物品,也是日子过得如何的标志。有流行村语为证:俏媳妇能不能娶进门儿,先看屋里有没有镜子照着人儿。这个镜子,指的就是靠山镜。靠山镜一大俩小,也称一正二副,正的一米多高,宽七八十厘米,副镜分列左右,与大门对联形制相似。靠山镜多挂在东屋山墙或立在板柜上,正对里屋门。来人先留神门槛,再抬头,大镜片闪亮,深远,宽敞,气派,顿生好感,这家日子不赖。”

笔者经常游走在乡间,每进民居老宅,挑帘抬眼,十之八九还总能见到靠山镜依然如旧,还是三四十年前的样子,所不同的是镜子后面水银不同程度地老化了,图案和字迹开始褪色,甚至出现斑驳,看起来虽然很不合时宜,却能给昏暗的老屋老墙反射些许光亮。老人们舍不得撤换它,倒不一定是靠山镜多么金贵,兴许是当年的一件重要嫁妆呢,人活着不就是为了那么点念想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