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宅,屋内陈列的真正能称得上大件家具的,除了长板柜,便是橱柜。它们相依相伴,紧靠北墙,与南窗和大炕相对。它们占着坐北朝南的最重要的位置,只因为它们的实用性最强,在农家生活中最为普及。板柜以盛放衣物、被褥为主,而柜橱则是放置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生活的滋味全部装敛其中,并成为以后岁月中绵长恒久的回味。
图片中的这一橱柜,长115厘米,宽65厘米,高87厘米,上有两个抽屉,各长36厘米,高12厘米;正中是两扇对开门,各长35厘米,高37厘米。此橱柜打制于民国期间,从祖父到父亲一直都在使用。虽历时近百年,斑驳老旧,但依然掩饰不住昔日红漆光泽。
“厨俗作橱,本为庖宝之称,所以贮食物的,后遂借以为贮物的器名,不论食物,凡贮书衣物,亦可称厨”[1]。宋代沈括《梦溪补笔谈》云:“大夫七十而有阁。天子之阁,左达五,右达五。阁者,板格以庋(读guǐ)膳羞者,正是今之‘立馈’。今吴人谓立馈为‘厨’者,原起于此。以其贮食物也,故谓之‘厨’。”此即用厨贮物的由来,而且是贮食物或与之有关的东西。
其实,在笔者的童年,柜橱子存放的与食品相关的东西很少,里面总是空空荡荡的。家里仅有的那几个盆碗、杯盘及匙箸静静地躺在很深很暗的橱架上。平常所剩的饽饽、饼子、白薯之类的东西,一律悬挂于柳编的笼筐之内,从来不放在柜橱里,因为它的门是死的,不透气。因此,柜橱子对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吸引力。但是家里养的几只鸡陆续下蛋的时候,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每天都能收获的一两枚鸡蛋很快就能将置于橱子最底层一角旧瓦罐装满,足以让人念念不忘。不过,鸡蛋可不是平时随便享用之物,除非家里来了客人,才舍得炒几个鸡蛋,或者孩子们有过生日的,才会煮鸡蛋犒赏。母亲总是将橱里的鸡蛋贮藏得很谨慎,甚至里面放着多少个鸡蛋,她心里都有数。
柜橱最上层的两只长方形抽屉里存放着常用的锤子、钳子、剪刀、钱凿、钉子等工具和杂物。小时候弄个洋火枪、钉个滑冰车什么的,从中总会找到应手的使用工具和原材料。因为柜橱子是实用之物,每日里拿碗端壶,找东找西,不知要被一家人开开关关多少次,一只旧式的小拉手也不知是破碎还是遗失了。多少年过去,老式的柜橱连同破旧的垍子房以及旧时的生活方式,渐成历史的远影。(www.xing528.com)
近些年常回家看望年事已高的父母,偶尔打开厢房门,看见那个曾经占据显著位置、而今闲置于逼仄一隅的红柜橱,只感觉存之无用,弃之可惜。只是它曾经存储过的那些回忆,久贮于心怀,让人难以割舍。
【注释】
[1]杨荫深,细说万物由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