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柜是旧时农村的古老家具,基本是每家每户过日子的标配。
居室的陈设和日常用具,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新编《唐山市志》载:“旧社会,富有人家有顶箱、立柜、花瓶、梳妆台、八仙桌、太师椅、方凳等。一般人家只有板柜、坐柜、掸瓶、掸罐、条凳等简陋家具。20世纪70年代后,多数家庭已拥有对箱、大衣柜、中衣柜、平橱、圆桌等,旧式家具逐步被淘汰。”《河北省志·民俗志》[1] 记载:以中等水平的户型为例,“东间卧室为上房,兼有客厅功能,摆设比较齐全。……设有条案的人家,则放横贯东西的大躺柜,柜面靠墙一面封实,当桌面使用,靠外一面为启闭活盖,平时平放如同长条案,取放东西时随时启闭。”这里所记的大躺柜,即板柜,为专门盛放衣服、被褥等物品的用具。一般尺寸为,长6尺或8尺,宽3尺,高3尺半左右,均为4条腿。板柜的盖板厚1寸半,前面板厚1寸,背面、侧面和底面稍薄,常以椿木、松木打造。柜盖上有上锁用的钌铞儿,与柜的正面屈戌儿相配,讲究的人家把钌铞儿和屈戌儿周围镶上铜板,统称柜饰钱儿,非常美观,也更耐磨损。
在民间调查时,几乎所有老宅都还保留着传统的大板柜,笔者老家至今还有3个不同年代的板柜。父亲说过去打家具多是用椿木,花纹漂亮,最好利用下房的老料,干透了不走样,那时拼板刷的是水胶,保证不开胶,也有用国松(红松)的。别看板柜家家都有,但内部质量差异很大,经济条件好的,不管明面暗面,都是货真价实的好木料;条件差的,则内外有别,在柜的背面、底面用杨木板替代,反正从外观上也看不出来。有钱的人家嫁闺女,会以板柜、对箱作陪嫁,有的甚至是陪送上等的8尺大柜,让村人津津乐道数十年。板柜有的是请木匠到家里来打,也有的是从木匠铺定做,一律饰以天然大漆,紫棕色,稳重而艳丽,但随着年代的久远,油漆会自然收缩成一个个紫黑色的瘢痕,粗糙得像老人脸上的斑。
板柜在沿海地区的村庄里,有的因屋里地面潮湿,4条腿的下端朽了棱角,有的挨着墙的一面榫卯开裂,也有的刮去了最初的生漆,重新涂上了大红色,一看便是“破旧立新”时代的代表色。更有甚者,大柜门脸上的柜饰钱儿铜片被拆卸下去,留下圆形或半圆形的痕迹。主人告诉我,那是因为在挨饿的年景里,大人孩子都认为在平时所看到的金属中,铜是最值钱的,既然值钱,“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抠下来卖了钱现得好处,一家人的生活毕竟是第一位的。那时的人们眼里根本没有什么“文物”概念,都会那么想、那么做。故此,在民间能见到木料上乘、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大板柜,实属不易了。(www.xing528.com)
对于充满沧桑感的板柜,每一位与它朝夕相处过的人,都会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和挥之不去的眷恋。老柜依旧躺在老宅里,默默地独自守候着,我不止一次为它写真存照,但从来没有勇气打开它……
【注释】
[1]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民俗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