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灯:历史渊源与意义

马灯:历史渊源与意义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灯应该是舶来品。据说最初是南方人出海打鱼时将马灯悬挂于桅杆上,称作桅灯。马灯是便于手提的煤油灯具,其最大的功能便是防风,更适于户外使用,有的地区就叫它防风灯。在家乡,马灯是发丧送葬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具。走完一生路程的亡人,其灵魂最后一次跟着马灯如豆的光影,在故乡的路上行进,并指引其前往西天的冥间仙界。一只“备受摧残”的马灯,已成为我书斋上的装饰之物,并引了电源,在灯罩里装置了一个小灯泡。

马灯:历史渊源与意义

马灯应该是舶来品。据说最初是南方人出海打鱼时将马灯悬挂于桅杆上,称作桅灯。关于马灯一词的来由,有人考证说是骑马夜行时在马背上携带照明的,故称马灯,其实马的夜行是不需要灯来照亮的;也有人说驾驭马车在黑夜里行进,赶车人将马灯悬挂在车辕之上,这样解释也未免牵强。俗语说“马不吃夜草不肥”,这句话就是说马在夜里需要喂草料,马有夜眼但人可没有,所以夜里喂马时,靠点燃一具马灯照亮,久而久之,这种灯型才得马灯之名。这种解释更接近事实。

马灯是便于手提的煤油灯具,其最大的功能便是防风,更适于户外使用,有的地区就叫它防风灯。马灯的构造十分独特,高35厘米上下,底座是一个油壶,上有盖口可以拧开注油,旁边旋钮可以调节灯芯,其上是一只玻璃罩,以交叉的铁丝围拢。灯罩两侧是比较宽的铁质框架,并有提手可供悬挂。它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及乡下,一直延续到六七十年代,谁家一旦拥有这样的防风灯照明,是颇值得喜悦的事情。

即便农村树立起电线杆并拉起电线,屋内的电灯也是不能天天亮起来的,总是三天两头地断闸停电,马灯便始终发挥着作用,况且它比普通的煤油灯要明亮一些,而且灯光不易摇晃。在春季农忙季节,农场的职工要日夜不停地看护好水稻秧田的进排水渠道,夜间值班巡视,就要依靠一盏马灯引领。那年头的放水员一定是责任心强的人担任,因为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着水稻的长势和未来的产量。谁家建新房之前,都要经过打夯夯实地基,挑灯夜战时,马灯是必不可少的照明工具。夏天菜园里看瓜,马灯也不能缺少,闪烁着昏黄亮光的马灯挂在瓜棚上,看瓜人就可睡个安稳觉。秋风起,蟹脚痒,中秋节前后河蟹正肥,人们都是手提着马灯去河边渠岸捉螃蟹,具有趋光特点的毛爪蟹会被灯光吸引,大摇大摆地直奔马灯而来。乡野的晚上,手电筒后来代替了马灯,但它只适合单纯行走的照明,在需要持续光源时,马灯依然是重要的。

在家乡,马灯是发丧送葬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具。手提马灯的领路人低头行路,带着长长的穿孝服的子孙一字排列的队伍,游走至村口。走完一生路程的亡人,其灵魂最后一次跟着马灯如豆的光影,在故乡的路上行进,并指引其前往西天的冥间仙界。(www.xing528.com)

马灯结束自己的使命,退出历史的舞台,至少也有半个世纪了,但在城乡大小民俗博物馆里或收藏爱好者手里,还能时常见到它的身影,只是一身灰尘、锈迹斑斑。刹那间,法国作家杜拉斯的名句闪映脑海:“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年轻,人人都说你美……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一只“备受摧残”的马灯,已成为我书斋上的装饰之物,并引了电源,在灯罩里装置了一个小灯泡。每当夜晚降临,马灯温暖的光,常常把我带回老家的斑驳土屋,带回野草青青的河塘之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