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读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过去沿海地区的贫寒之家,是以茅屋草舍御寒避雨的,虽然上无片瓦,下仅有立锥之地,总可成为农家或渔猎人家的栖息之所。
草房是十足的陋室,粗糙而简陋,就地取材,虽然没有砖瓦豪华气派、坚固耐久,但冬暖夏凉,好歹算是筑室而居了。草房是用垍子疙瘩砌墙的。垍子出自平整湿润的盐碱地,且布满交错的草根,结实沉重,耐雨淋,是用一种专门的平板铁锹切挖出的长方体大土块。最常见的是两面坡悬山式建筑,左右山墙和中间界山墙上砌出尖顶,搭架檩条,檩上摆放椽子,椽子盖苇芭,没有椽子的,以秫秸扎成的稕子整齐摆放好,然后抹上一层近10厘米左右的泥,泥一定是那种和好草穰的,第一层干了后再抹第二遍、第三遍。房顶铺苇草的过程叫苫房,或叫排房。
排房的耙子是专用工具。耙子一般宽25厘米,高20厘米,厚3厘米,朝外的一面刻有宽、深各2厘米左右的牙子,总共有六七条,背面有一活卯,可以更换耙把,把杆分大小头,大头固定耙面;又分长短杆,短的1.5米,长的4米左右,人站在脚手架上伸出后可达房顶。(www.xing528.com)
排房用的芦苇是当地所产,质量一定要上乘,既细又直,均匀无弯,抖落芦苇时要分成三等:一等是最长的,长2米左右,摆放房檐处;二等的1.5米上下,放中间位置;三等的1.2~1.3米,排在接近房顶部位。每面坡摆好后,便要用耙子拍打整齐,因为都是根部朝下,也很容易铺成一个斜面,草的厚度为20厘米左右。一面坡做完后,苇尖折后用泥抹好,再从檐部开始做另一面坡,顶部苇草也是折向另一面压泥。此后再在地面用芦苇制作约一拃厚、5尺宽的帘子,运到房顶按房脊形状折弯用草泥压实,再在房脊处置一条直径5寸左右的稕子,用木橛钉在脊上。稕子上密集置放芦苇成绺交叉、呈十字绑好的“交模”,最后用粗铅丝东西通贯勒紧,防止大风刮起。
排房多在春季进行,春天雨水少,干得快,用不了几天工夫就干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