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垍(方言, 读jī)子锹是一种特殊的专用工具,不同于常见的挖锹用于挖沟掘土、铲取什物,这种铁锹的面是平的,没有弯度,形状为长方形,高25厘米,宽20厘米,也有的地方的锹高30厘米,宽25厘米,略大一些。
“垍”字,为硬土之意,专门指盖房垒墙用的长方形的坚硬土块,俗称垍子疙瘩。它取自盐碱地,是千百年来渤海北部海岸线南移和古滦河及支流冲击双重作用之下形成的广阔滩涂,任凭风吹浪打,水潦蛮荒而少人问津,芦苇、白刺、柽柳、獐毛等盐生或水生植物先于人类在这里落户,顽强地在恶劣环境中生长。明清以来,远道迁徙而来的先民们安居此地,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开拓荒地,发展农耕,并选择地势较高的坨岗建房搭屋,一座座村庄分布于沿岸各地,茅屋土舍成为贫困人家遮风挡雨的地方。况且这里远离山石、砖瓦、沙土、木料等基本建筑材料,即使使用方便,穷人也是消费不起的。他们眼睛向下,向脚下的土地要材料,发明了用方块的垍子垒墙造屋,挖垍子的平锹也应运而生。
这种工具挖出的垍子规整、方正,大小一致。最顶端的“T”形手柄,便于双手操作,下部铁制锹头像刀一样锋利,足以斩断泥土中的草根,铁裤儿两侧的肩部,便于掌锹的人用脚踩踏,增加下挖的力度。硬木做成的锹柄,结实且光滑。因为挖垍子锹并非一般的劳动工具,过去并不是家家必备的,一个小村庄不过两三家才置办,全村人轮换拆借着用。村里也总有几个能工巧匠,成为挖垍子的高手快手,因此常常被盖新房的人家雇去,其手艺远近闻名。(www.xing528.com)
挖垍子一般是在春秋雨水较少的季节,选择较为平坦、长着马绊草或哑巴芦子的场地,三人为一组,工具就是榔头和挖垍子锹。先铲除杂草、修整地面,有的用石碌碡压几遍。第一人持木榔头击打拍平后,第二人掌锹开挖。只见他将锹竖起,左右各深切一锹,并稍稍撼动,待第三锹直插到底,用脚尖顶住锹裤,双手握紧木柄横头,猛地用力,一块方方正正、高度与锹相等的土块被掀出一二尺远。第三人将垍子顶面朝上摆成一排,最后是按四三二一的排数码成四层,待其自然风干。
没等到掌锹的挖到尽头,打榔头的已经开始第二排的击打,在其侧面打上两个深深的榔头印,掌锹的挖到第二排,码垍子的已将第一排整齐码放好。三人每天挖2000块左右,盖3间房大约需要6000块,得连续挖三四天。等过了十天半月的,垍子基本是半干状态,就可以用车将其拉到盖房的地点,千万要避开阴雨天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