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远近多歧路,谁作划船新制度。不烦梢柂(读yí)与帆樯,一棹翩翩恣来去。”这是元代王祯《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农谱》里描写划船的诗。他将非艇非航、非渔非商,凡农家居于河涌,往来耕作运输所需舟楫,谓之农舟。
排,就是冀东沿海地区的农舟。这种水上交通工具,在旧时的曹妃甸地区,专门在内陆河流和浅水区域使用,不是海上捕捞、大河漕运的大船。一般宽5尺左右,长约1丈余,前头上翘,尖部齐直,也有叫“槽子” 的。这船虽小,也无帆无舵,在水中行进时只需一根长长的排篙,轻巧灵活,是发水时必备的交通工具。还有一种稍大些的、被当地人称作“莲花绽”的木排,长达2丈,设置4舱,船头更翘,船底弧形,远看犹如绽放的莲花,载重量更大。父亲说,过去家里有过一只莲花绽大船,制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比他岁数都大,2亩坨地收获的玉米棒子一次就能拉回来,吃水线接近了船帮。
过去在李八廒周边地界,正处于沙河、双龙河等诸河下游,海拔极低,每到夏秋季节发大水,远近几十里汪洋一片,连百姓宅院周围也都是水。村庄被困后,出外办事、拉货载人、捕鱼捉虾、运送庄稼柴草,全靠船排,无船人家就用几根粗木棍绑成木筏在水中通行。据说1949年闹水灾,有人曾经从李八廒撑着排到过唐山。那时,稍有实力的人家都打造木排,只是大小有别,一家一户置办不起的,家族弟兄间合置一条。
打造木排的木料多为产于东北的红松,性能优良,细密坚韧,且耐腐蚀,木匠需将原木破成厚1.8寸板子备用。据专门研究李八廒村史和李氏家谱的民间文化学者李润生先生调查,他的爷爷就曾在1939年雇用孙家坨两个木匠打排,是少见的杉木的。排制成后长1丈6尺、宽6尺,高2尺,载重量可达2吨。排的首尾两端略翘,均为齐头,但首部头略窄,排底中间稍凸,向两侧平缓过渡。排体的底和帮用料均横向排列,虽有弧度,但对口处严丝合缝,每隔不远用铁质扒锔子固定。两侧称排帮,排帮顶部加方2寸木楞称排拉。排中设舱,用木板横置隔,分别称前舱、腰舱、后舱,长度差不多均等。排两端和两个隔断处各横置一板连接两侧排帮,称蒙板;尾部在排拉靠近后舱一侧,横置以宽3寸、厚2寸木楞称蹬板。
木排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艌排,就是用自制的腻子艌灰,将所有缝隙和扒锔子坑眼堵糊严实,以免漏水。艌灰是用白灰混合桐油或蒿子油,像面团般柔软,缝隙较大就掺和麻线填补。捻完正反两面,再晾晒两三天,还要将排放入水中浸泡检查,无渗无漏即为完活。(www.xing528.com)
木排没有风帆之类的动力,需要人撑才能行进。排篙长有丈余,多为杉木杆,或用竹竿,要求光滑结实、轻巧合手。撑排者站立握篙,既要像掌舵那样把握方向,又要像划桨一样助排前行。
在水乡泽国里,木排大有用武之地。水深些撑着省力,水浅处推着也行。那些年份雨水多,一遇大雨河水就暴涨,下游地区年年漫滩,稍微有泥水的道路,大眼车就“没辙”了,只能靠船出行。排的装载量大,小一些的也能装千余斤,比大眼车的载重量大得多,一趟能顶好几趟。还曾听老父亲回忆,过去在村外偏远的地方扎箔治鱼多是撑着排去,如果把箔扎在水路上,还需要留出行船的通道。
每年冬季,木排不再使用,主人便将它抬上岸,检查维护后底朝上保存,有条件的放进草棚子里,避免风吹日晒。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焉知三十年过去,水路早已成平地,木排安在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